
龙窑瓷器像琥珀般闪着光泽。

坑仔口龙窑群。
《厦门惟一龙窑恐将熄火,古老陶艺基地或随之消失》后续
今年1月10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塌陷的龙窑,能熬过今年的雨季吗?》,关注同安坑仔口龙窑群的保护;4月28日,本报再次刊发独家报道《厦门惟一龙窑恐将熄火,古老陶艺基地或随之消失》,聚焦同安坑仔口龙窑的命运。报道引起了同安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昨天,记者从同安区文体局获悉,曾被列入国家考古重大发现的同安龙窑,最后的窑火不但不会熄灭,还将燃得更旺。目前,同安区政府已确定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科学利用,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现在正在征集“国宝”龙窑的保护与利用方案,以重新体现和认识龙窑的价值。
积极申报全国文保单位,力争让其实至名归
龙窑,是同安古老陶瓷文化的载体,古老的龙窑,经过煅烧和上百年来积累的“窑汗”,如今已成了琉璃物质,像琥珀一样闪着光泽,它们还在向人们讲述着泥土的故事与火焰的传奇。
同安龙窑,是古同安辉煌陶瓷文化的缩影,其保护现状引人关注。早在2009年,同安坑仔口龙窑窑炉,被列为国务院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要新发现之一。尽管如此,同安龙窑并没有名至实归,由于还不是文保单位,现实中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昨天,记者得知,同安区已经做好了龙窑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工作,目前正在逐级申报,争取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另外,国家、省、市的文保专家已实地考察,了解坑仔口龙窑群的现状。
同安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专家还对龙窑的价值进行了认定,提出了专家意见。专家一致认为,同安龙窑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清代龙窑,其价值应重新认识。
外观拟重新改造,内部将保留历史原貌
对龙窑的保护和利用,同安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多次会议专门研讨,还前往广东佛山,考察当地龙窑和发达的陶瓷文化产业。据了解,同安区将借鉴佛山模式,正在征集龙窑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同安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龙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应低估,将与同安支柱产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保护利用,遵循“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其范围包括同安坑仔口龙窑群和坑仔口后溪窑场。
一方面,将龙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时刻关注其动向,防止人为损坏;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龙窑保护的情况下,龙窑内部将保留历史原貌,龙窑的外观拟重新改造,精心“打扮”。
方案中还拟“引进”中国陶瓷艺术家“落户”,创建陶瓷博物馆,打造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以及陶瓷古老制作工艺展示等,发展陶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关链接】
佛山模式
佛山,素有“南国陶都”之称,最能代表佛山陶瓷的,是南风古灶。如今,这座古灶被“1506创意城”这个新概念包容,佛山陶瓷经历了传统制造产业向现代创意产业的深度蜕变。
南风古灶拥有一条500年历史的古龙窑,如何把历史遗存进行现代化改造,将传统的制造业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3年前,古灶被纳入“1506创意城”,“一群有意思的人,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做着有意思的事情。”这是对创意产业园的形象描述。抓住了佛山本土制造业的魂,通过智力聚集、文化创意,把各方资源整合了起来。
数据显示,1506创意城开建以来,已吸引200多家创意企业和上百位艺术家入驻,2009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创意园区内,陶艺品琳琅满目,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参与玩陶、烧陶。同时,富有艺术才华的陶艺家也不断涌现,这里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
这座依山体而建的古龙窑,借“1506”之名再次复活,被称为“佛山模式”。继“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家4A旅游景区后,不久前又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记者 黄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