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的时代,都有它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印记。特别是见证历史文明进程的瓷器,它更加直观地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
德化“文革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在这一“政治挂帅”的束缚下,题材取向都相对单一,主要是表现一些当代英雄和劳动生产人物的。近期,德化古玩城开张,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我们仍然能领略到一些“文革瓷”的别样风采。这里,笔者特撷取几件“文革瓷”的代表作品,与读者一起品赏。
潘丁亮收藏的苏勤明创作、高22 厘米的《李铁梅》,高约20厘米的《江姐》;陈德卿创作的27厘米高的《赤脚医生》;陈明良收藏的高25厘米的《张思德》;以及由郑永宁收藏的《白毛女》、22.6厘米高的《田头会计》等;还有陈其泰创作的14厘米高的《知青读毛选》,都堪称是那个时代瓷雕的代表性作品。
品读每件作品,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思想内涵。可以这么说,没经过那个时代、没有经过历练的人,其作品也许会缺乏一份沧桑和厚重。
因为,艺术与苦难有关!作品与身世有关!而以上作品,都是德化“文革”时期的瓷雕艺术精英们创作的,这些人不但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都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德化雕塑,它是世界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凝固、静止、飘逸、传神,体现出那个时代艺术风格的严肃,也表达出创作者在束缚中心灵深处“无声胜似有声”的独白。让我们仿佛听到一种呐喊,一种挣脱。
苏勤明是出生于清末民初一名德化瓷雕大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正以影戏的正面形象深入民心,那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安慰,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需要。可以说,在那能轻易“上纲上线”的年代,创作每件作品,必须慎之又慎。所以,李铁梅以瓷雕的形式再现,创作者或团队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思想拷问。
在该件作品中,形象饱满、充满力度,主人公李铁梅飒爽英姿,手擎象征革命的红灯。对襟衣、宽筒裤,结构严谨、衣纹线条流畅,正好是那时衣服的特性,作品身体前倾,一副敢于献身革命的无畏精神力透瓷背。
此外,《赤脚医生》、《田头会计》、《知青读毛选》这类瓷雕精品,却都以女性为创作素材,让人感受到特殊年代女性对于此类工作的细腻。高白或建白瓷土,更加表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纯真的人物个性。如:苏勤明的《赤脚医生》,学生头的发型表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纯朴,肩上的大药箱,装的是百姓的期待。端详作品,也许能唤醒我们心灵对于那个逝去年代的每种记忆,以及自然朴实的回归。
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瘦账肥算盘”,毫厘不误,一切都要精打细算,容不得丝毫浪费。《田头会计》则是一张夸张的算盘,女青年坐在田间,正是那个年代农村知识青年严谨的工作作风的生动再现。
玉宇澄清万里埃,“红太阳”照耀下的《知青读毛选》,是“又红又专”新一代的典型,沐浴春风,一卷在手,胜读“万卷诗书”;一份忠心、一份痴情,让人欲罢不能,“无限忠于”也跃然纸上。
《张思德》头戴军帽、柴禾在肩,生动传神,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诠释……
盛世收藏,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德化近代一些名家名作已是炙手可热,有的更是千金难求。现在,德化的收藏家们,手中珍藏的这些“文革瓷”精品,似乎又完整地为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如今,“文革”岁月已渐行渐远,而那个凝固的声音,已幻化成不熄的窑火,定格在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