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之美,水火之技
德化瓷素以“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如磐”闻名,追其根由,自然离不开当地特殊的瓷土。与同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相比,德化出产的瓷土更具延展性,也更纯净,其氧化硅、氧化钾含量比较高,所以烧成后玻璃质较多,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历代德化瓷塑大师都以这得天独厚的白为荣,坚持用“白”的原色来做瓷塑,因为在这么温润、清雅的白上施任何色彩都显得多余。这点,苏清河大师也很认同。在他看来,好的瓷土做出的素瓷本身就很美,就可以雕塑出一等完美的作品,自然地展现德化白瓷的质朴美。这样的瓷质不仅不需要彩绘装饰,有时甚至连釉都可以忽略。因为上釉的厚薄一旦控制不好,所塑造的人物细部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光影上也会显得不够真实。不过上釉的塑像也可呈现另外一种美丽——窑变产生的釉色。在窑炉中,烧造的气氛和位置的不同会使瓷的釉色发生变化,有时会烧出“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截然不同的釉色。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天意”也使得德化瓷塑更具收藏价值。
而与其他雕塑相比,德化瓷塑也更具挑战性。因为它不仅是考验雕塑的功力,还要考验“水火之技”——工艺师要考虑的不仅是雕塑的表现手法,更要重视瓷塑进窑炉后所承受的火候。因为粘土本身的伸缩性强,成坯烧造后,有的甚至可能达到近的收缩,一旦处理不好,就极可能发生变形。所以在制坯烧造时胎体的薄厚是_古均匀、各个部件晾干是否一致,胎体是否有瑕疵,烧的速度是否合适等因素都十分重要,一旦出现纰漏就可能导致瓷器变形、开裂,成为废品。即使到了现代这样的高科技社会,一件完美的瓷塑艺术品仍然需要工艺师的全程严密把关,就连苏清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好不容易将瓷烧成后,传统的德化人还会做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只要有一点瑕疵都必须将成品销毁。有缺憾的就不能称之为“德化瓷”!因而苏清河大师也特别提醒各位藏友:收藏德化白瓷一定要格外爱惜,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无不是经历几十道工序,耗费制瓷人无数心血,熬过水火人工十几道考验才来到人们手中。这些雕塑艺术品的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细节部分都需要加倍小心保护。然而正因为瓷塑不易保存的特性,若干年后,您细心保藏完整的瓷塑,说不定就能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