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似乎是非就很难判断了。不过,多数中国人深受阴阳文化的影响,时常抱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念;认为所有事情,无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且“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以致纯粹从“现象”看,很难分辨一个中国人的言行,究竟是真是假,抑或是实是虚。因为“一个因,可能产生两种果”。既然如此,那又当如何是好呢?
我们赞同孔子的态度和主张。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在告诫我们,不可以从表面上去了解一个人,却应该探究他内在的实质意义。言行一致的人,当然要合乎“表里合一”的原则,即使可能是真的,也还需要进一步去追踪,才能证实。
为什么这样麻烦呢?原因是有些中国人有一套奇特的包装哲学,能够把不同的东西,包装成一模一样。就算是假的,也可以包装得足以乱真。难怪有人慨叹:“一些中国人很会表面功夫!”
我们一直高呼“防人之心不可无”,便是由于一些中国人的这一套包装功夫,相当高明。
多数中国人主张随机应变,却反对投机取巧。但是,“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似乎是孪生兄弟,外表长得完全一样,很不容易辨别。
任何人的权变行为,如果把它当做随机应变,信手拈来,便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使人不得不信。若是把它视为投机取巧,也能够左采右撷,聚集一大把理由,使人信以为真。有些人的事情之所以常常很难说清楚,恐怕这是一大缘由。
有些中国人很会利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包装,把所有“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包装成“随机应变”的模样,以求合理化,寻求“自我安慰”。这种自己骗自己的方式,即使只是“暂时骗一下”,也往往会养成习惯,甚至“用骗自己的方式来骗别人”,配合一些中国人因碍于面子而不喜欢当面揭穿骗局的习惯,一路骗自己又骗别人,乐此不疲。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法,实在是自欺欺人。
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对自己的行为,不论是随机应变或者投机取巧,一律包装成随机应变。万一被识破,便大呼“冤枉”,大喊“倒霉”。
有些中国人,因为总是操持着骗自己也骗别人的心态,因而对别人的行为也常常一律视为投机取巧。这样一来,一样的包装,却导致两种客观效果。这也许就是我们成天吵吵闹闹,很难达成共识的主要障碍。
有些中国人善于用“情”来包装自己,而且变幻无常,相当“不明确”而又“不确定”。
中国式包装的拆解
要破解某些中国人的那套包装功夫,最好的办法,就是孔子所说的“直”,也就是中国人最喜欢自夸的“正直”。“直”有一层涵义,孔子认为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不赞成“父亲偷了人家的羊,而儿子亲自去做证”,却倾向于“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也替父亲隐瞒”。这就是《论语》里面著名的“子证父攘羊”的典故。而其子“大义灭亲”的举动,并未得到孔子的赞许,似乎有悖常理。不过,由此也可见中国文化伦理的微妙之处。
孔子指出“人之生也,直”,表明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便是“正直”。如果不正直而居然能够生存,那可以说是侥幸的。君子心里坦然宽广,就是不论你怎样包装,我都以正直的心态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