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我市企业制作的精美陶瓷和丝绸服饰产品通过真人秀活态展示,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凤城大地文化的魅力。田飞 摄
日前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博会上,山西展区中的晋城展区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极具冲击力的巨幅图片和音像作品展示了八百里太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王莽岭、珏山、蟒河、皇城相府等著名旅游景点魅力四射;高平黑陶、晋城玻璃制品、上党面塑、侨枫瓷器等精美典雅的艺术工艺品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而就在本届文博会上,泽州县二十八宿影视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制作500集大型天文神话动漫片《二十八宿传奇》……
这些只是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遗产,着力推动文化的产业化、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顺势上扬,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生力量。
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4.51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 GDP 增速3.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预计年底可完成增加值19.6亿元,增幅35.2%,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9%,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独领风骚
初冬的晋城,寒意袭人,但皇城相府景区依然热闹非凡。11月22日上午,景区停车场上停了二十多辆旅游大巴,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在广场上,饶有兴趣地欣赏着盛大的迎宾仪式,康熙皇帝南巡取道山西,专程给陈廷敬故乡皇城村赐匾的过往历史,惟妙惟肖地再现给了广大游人。在导游的引导下,皇城相府的建筑艺术,地域特色鲜明的八音会等,让游客在游览中得到了文化享受。
皇城相府是皇城村依托煤炭产业投资开发旅游的成功范例。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煤炭企业投资开发旅游,制定出台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许多煤炭企业巧打文化牌纷纷圈占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正在成长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上市公司兰花集团投资开发王莽岭景区,阳城县竹林山煤矿投资开发蟒河生态景区,泽州县三八煤矿投资开发珏山景区,阳城县羊泉煤业投资开发析城山景区,晋煤集团王台铺煤矿投资开发丹朱岭景区,陵川县煤炭运销公司投资开发黄围山景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煤炭企业直接转产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已超过28.14亿元,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了5个四A级景区。
与此同时,我市整合围棋文化节、“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月等节庆活动,整合人文古建、自然风光等文化资源,启动了“中国太行山晋城旅游文化月”活动,集中打造“太行山”这个旅游文化品牌。在今年历时三个月的“中国太行山晋城旅游文化月”活动中,通过央视黄金时段200次的太行山文化形象展示,通过举行祈福平安、拜谒炎帝、世界风情旅游表演等16项活动,吸引游客302万人次。
旅游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去年,全市旅游行业共接待游客880.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3.71亿元,占全市GDP的10.5%。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71.4万人次,旅游收入5.3亿元。
动漫产业异军突起
“张开手心,接过泪滴……大爱无声,滋润着大地,生生不息。”伴随着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去年10月11日,一部以弘扬晋城精神为主旨的动漫片《白马少年》在晋城电视台演播大厅首映,影片在市民中尤其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一部以我市历史传说———白马拖缰为题材,由我市自行创作的第一部动漫作品,也是我市进一步进军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产业的有益尝试。目前,这部动漫片已完成投资250余万元,并在晋城电视台播出1-7集,第8-10集近期即将制作完成。
动漫产业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崭新载体。晋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炎帝播种、舜耕历山等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有着发展动漫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成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日前举行的第五届北京国际文博会上,泽州县二十八宿公司与央视动画公司签约合作500集大型天文神话二十八宿动漫项目,预计投资5亿多元。开发内容包括500集大型天文神话系列动画片《二十八宿传奇》动漫产品制作,集图书出版、音像制品、小商品开发于一体的衍生品开发,集动漫剧场、3D动漫影院等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二十八宿传奇》是以老子道德思想为主线,以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为原形,以珏山为故事发生地创作的一部天文神话动画片。目前,已进入全面制作阶段,预计明年暑期在央视播出。与此同时,另一部以皇城相府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动漫片《少年陈廷敬》也在积极筹划中。
另外,新组建的中央文化企业———中国动漫集团也看中了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计划在我市投资6亿元兴建全国第一家“孙悟空迷你乐园”动漫基地。
动漫产业快速起跳,异军突起,大踏步迈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必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强大引擎。
工艺产品市场热销
在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产品展览厅内,各种玻璃制品琳琅满目,展厅中央,醒目地摆放着一套与动漫片《白马少年》相配套的文化艺术玻璃制品“白马少年”。该厂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项目投资总额1300万元,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龙凤花瓶、白马少年笔筒、白马祥云艺术花瓶、马上平安等系列产品。现在,光“白马少年”水杯就已销售出2000多套。”
晋城文化底蕴深厚,剪纸、竹编、黑陶、根雕、布衣、丝绸等民间工艺盛行。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民间传统工艺的发掘整理,先后成立了潞绸、黑陶、玻璃艺术品研发中心,组建了晋城市聚鑫文化旅游研发中心,与义乌创意园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借助义乌这个国际贸易中心,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文化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开设了晋城文化产业网,为文化产业“引进来”、“走出去”架起了桥梁。
目前,吉利尔、红萍服饰、晋氏织造、名锦等企业,开发出了一系列、多品种、具有晋城文化特色的丝绸工艺品,九州玻璃制品公司把晋城的白马文化融入玻璃工艺,开发了“马上平安”等主题的玻璃工艺品。侨峰陶瓷有限公司把晋城各景区同陶瓷相结合,开发出了皇城相府、蟒河、王莽岭、柳氏民居等景点为内容的瓷瓶、瓷板画。飞点儿公司把剪纸技术与磁性材料结合起来,自主研发磁性剪纸,拥有18项国家专利,在全国开设了200多个加盟店,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景潮印刷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引进德国海德堡高端技术和设备,建设精包装印刷基地。
月亮琉璃工艺建材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乔氏琉璃曾经用于北京故宫和十三陵的顶冠上,产品远销黑龙江、宁夏、陕西、河南、香港等地,乔氏琉璃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品。月亮琉璃工艺建材陶瓷有限公司老总乔月亮的爱人崔如霞自豪地对记者说:“乔氏琉璃是晋城的瑰宝,今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乔氏琉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馆展出,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创意设计水平是一个现代城市的文明标志。为解决创意人才匮乏问题,我市还举办了首届景潮杯“创意·晋城”设计大赛,挖掘了一批创意人才,提升了整体创意水平。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围绕增添活力、壮大实业、提高竞争力这一目标,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去年,我市按照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建立文化管理新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我市把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局和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的机构合并、职能合并,组建了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设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整合原有的文化、广电、“打黄打非”执法队伍,成立了文化综合执法机构,推进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市县电影公司、市少儿艺术团,由财政注入资本金,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太行日报社剥离印刷、发行、广告等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分别组建了太行报业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报刊投递分公司、广告分公司、户外传媒分公司;广播电视台在完成制播分离改革的基础上,正在着手组建广电传媒集团。市电影公司派员工,民营企业嘉域影视公司出资金,以劳资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星美加盟院线。高平市科兴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兼并了高平市文工团,破除了演艺团体资金来源狭窄、治理结构落后、经营模式简单的发展瓶颈。
对舆论主阵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我市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近三年来,财政投入900万元,力推文化低保工程,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影视剧产业上,引入社会资源,面向全国,组团发展。先后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矿长》、《还是那片情》,《铁血长平》《赵树理》、《黑金地的女人》等,新编了上党梆子《逐鹿中原》、《赵树理》、《长平悲歌》等剧目和电影《红山雨》,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活跃了文化市场。
同时,我市放宽准入条件,允许任何性质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大大调动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文化的市场化程度。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收资本35.42亿元,其中非公资本占到40.4%;私营单位拥有41.3%的内资资产,创造了47.2%的增加值;文化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由2005年的89.4%提高到91.6%,其中印刷、广告、音像等11个行业已经完全走向市场化。
积蓄转型发展新势能
高平神农陶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100万元,正在建设总占地面积11313.56平方米的环保、绿色生产销售基地;阳城月亮琉璃工艺建材陶瓷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60亩的新厂区,预计明年底投产;晋氏实业有限公司正在挖掘人才成立晋氏传统产业实验室;陵川的田东方和孙军伟正酝酿成立剪纸布贴画产销一体化公司……记者在各个县(市、区)采访时,许多文化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些文化企业想发展大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企业家们说:“是政府不断出台扶持文化产业的好政策。”
为了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张茂才深入基层多次调研,强调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市长王茂设为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城市关于征收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的实施办法》、《晋城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赵树理文艺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从住房开发投资额中计征1%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重点扶持文艺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市政府每年还拿出3000万元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另外,市委宣传部与市人行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企业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2.5亿元。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投身文化产业的热情。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冯裕民介绍说:“今年以来,晋城市以‘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文化产业起步高、推进快,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晋城培育新型业态实现转型发展最具潜力的新型业态,其做法、经验和成效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好评。”
今年我市开展了文化产业大调研,市统计局专门研发统计模块,率先在全省进行了文化产业专业统计,全面掌握了我市文化发展现状;还结合实际,反复论证,出台了《晋城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晋城文化产业发展将以“两地六业”为主攻方向,即着力建设全国优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工艺美术品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新闻影视业、印刷发行业、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等六大产业发展。目前,按照做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收录118个储备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并从今年起规划实施1233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即到2015年重点建设10个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20个年营业收入达亿元、3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0万元、30个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的文化企业。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完成互动电视改造、星美加盟院线、景潮印刷一期技改等5个项目建设,王莽岭书画写生基地、黑陶工艺技改、重点景区特色商店等15个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全市654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年均营业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超亿元的有5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有3家。
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绚丽图卷正渐次展开。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晋城文化产业发展将展现出更加辉煌的壮美图景。(记者 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