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在肩上的两根小辫子

观音手持如意

德化窑观音
●宝贝:清德化窑观音像
●持宝人:许先生
玩瓷器收藏的玩家一定都了解德化窑,该窑口以瓷器通体白色瓷釉而著名,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德化窑又以观音、佛像为主要生产对象,出产量大且形态优美,存世的藏品数量也不少,但收藏价值都很大,家住禅城的许先生对德化窑瓷器更是情有独钟。
高20厘米的无冠观音很特别
在印象中,观音像都是有头冠的,尖顶头冠向来就是识别观音大士的重要标准,但是许先生这款德化窑观音像却比较特别。高20厘米的观音大士双目微睁,脸上笑容隐约可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有两缕头发像女孩子的发辫一样垂在双肩上,多了一份俏皮和可爱。观音的右手放在膝盖上,左手手持一支如意,盘腿而坐,不过这尊观音并没有坐在莲花宝座上,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非主流”创作是德化窑特色
这种“非主流”的观音造型引起很多藏家的讨论,瓷器鉴定家黄浩全介绍说,从德化窑的历史来看,因为德化窑与景德镇不同,德化窑不设御窑,也就是说没有特别严格的官方管制,所有窑口均为民窑经营,一些德化窑师傅在制作过程中将作品加入自己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另外德化窑很多产品专供海外,所以身处福建的德化窑瓷器中也有很多海外元素加入,在中国瓷器中,这种特征也是独具一格的。正是因为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德化窑更容易出产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
而这样的非主流形态则显得难能可贵,像这样的一尊观音像,市场售价大约在5万至7万元之间。
讲古
德化窑见证中国古代外贸历史
若说青花瓷是通过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艺术品,那么德化瓷则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书。据史料记载,由于海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而泉州应该说是古代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德化窑则是一项重要的出口商品。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迪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