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瑞峰正在创作瓷雕《飞天》 |
近日,在天工艺苑2010年艺术品拍卖会上,德化“许氏瓷塑”的两件作品分别以46万元人民币和7.6万元人民币的不菲竞拍价成交,抢尽眼球。最让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件《春》竟是年仅41岁的许瑞峰的作品。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许瑞峰赢得收藏界的如此好评?
润物无声——
在家学中茁壮成长
1969年,许瑞峰出生于德化县一个瓷艺世家,父亲是从事瓷雕艺术40多年、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
润物细无声。在家庭浓郁的艺术熏陶下,许瑞峰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以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由于经常跟着父亲到德化瓷厂艺术瓷车间玩泥巴,许瑞峰成了父亲的好帮手,成了小有名气的“小车间主任”,他和父亲一起,被称为“陶艺父子兵”。
“年少时,总喜欢想象。”许瑞峰很早就表现出瓷艺家的创造性禀赋,他喜欢让观音长胡须,让弥勒佛瘦骨嶙峋;还喜欢做各种试验,把“作品”放进不同的窑炉里煅烧,并记录不同的效果,以此印证自己的种种猜想。
瓷海弄潮——
在叛逆中搏击风浪
“瓷艺就像人生,许多路无法模仿;别人的羊肠小道,或许就是我的阳光大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瑞峰初中毕业后考入为瓷厂培养技术人才的德化职业技术学校,从此开始了与父辈传统瓷塑技法的“决裂”,开始自己瓷海弄潮的叛逆生活。
他坚决不走寻常路。他玩窑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变化多样、色彩丰富、形态复杂、原本无意识的“窑变”,转变成有意识的“窑变”,雕塑“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的陶瓷艺术品;他玩红釉瓷,从釉料的配制到烧制的技法、温度,一一进行不断试验,使得他的“中华红”暗藏纹裂、暗藏小气泡,红色饱和度达到99.9%,釉面光泽度与纯净度极高,以高附加值驱使一股“红流”在德化悄然兴起;他玩现代派造型艺术,突破瓷泥成型与装窑烧制的技术难题,烧制螺旋线瓷塑《玄》,把佛教的观音与道教的金蟾融于一体,创作了瓷塑作品《托蟾观音》……
年轻的许瑞峰,很快就异军突起,在德化刮起了一阵又一阵潮流风。2002年,他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他被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德化时欣然提笔为他的高温红色釉及多彩结晶釉题名“中华红”和“宝石釉”。2005年10月29日,央视4套“华夏文明”栏目以《千年瓷工系列节目——结晶釉》专题,对许瑞峰潜心研究结晶釉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称其“为人们揭开千百年来的窑变之谜提供了更加详尽的科学依据”。2006年2月15日,许瑞峰多彩结晶釉作品《大富大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毅然回归——
在传统中展翅翱翔
面对鲜花、掌声以及金钱,许瑞峰陷入了新的思索:红瓷也好宝石釉也好,虽然让自己名利双收,但都还只是技艺而非艺术,那么德化瓷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虽然,德化瓷雕的制作程序历代相袭,明代时德化瓷雕由于采用象牙白原料以及经何朝宗等瓷雕大师的精心制作,让德化的瓷雕艺术品登上了国际瓷坛,使德化瓷业走向辉煌;作为重焕生机的古瓷都,德化有世界上最好的白瓷“中国白”,还有世界上最好的陶瓷雕塑技艺,千百年来,历史的沉积、文化的延续、工艺的传承都是德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但是,如何在前辈的艺术成就上再创新提高呢?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位资深工艺大师的话,点醒了苦苦思索的许瑞峰。他突然发现,把真正属于德化瓷精髓的瓷雕艺术发扬光大,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回归传统的许瑞峰一下子找到了事业发展的突破瓶点。为了更好地传承何朝宗等瓷雕大师的精湛技艺,他在继承前人优秀技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创新,使得德化瓷烧制技艺焕发青春。他把民族文化做到陶瓷里,把传统文化做到陶瓷里,也把现代文化做到陶瓷里……几年来,他的瓷塑《圣洁观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白瓷《湘瓶》荣获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2006年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同时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