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免费体检。
中国的房地产业太年轻,整个行业从萌芽期跨入快速成长期不过10年,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地产周期,10年来,我们看到的更像是一场供不应求和土地红利的盛宴,2007年需求方的羊群效应高潮把这场盛宴推向了极致。2007年前,业内充斥着一路狂奔的自得与浮躁,缺乏切肤之痛的反思。2004年8月31日以前,以土地供应的区域性行政垄断为背景,非市场化拿地成为当时房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战略能力,2005年至今,以土地招拍挂和房企股权融资开闸为背景,融资能力和跨区域扩张能力成为业内主流的战略能力。透视全行业的进化,我们看到的只是市场化先行地区锻造出来的优势企业专业能力的全国普及而非提升,市场亢奋和火爆的结局是全行业的利令智昏,集体忽略了专业能力才是安身立命之本,甚至连万科这样的龙头老大也要将“虑远积厚•守正筑坚”设定为2008年的主题词,以反思和防止大牛市环境下专业能力的减退,敦促对客户的关注、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注定要发生的逆转,终于在2008年发生了:成交额从2007年近50%的增速到2008年政策强心针也刺激不起来的“金九银十”;股价从以往的领涨到领跌导致多数房企市值1—3折乃至股价跌破净资产,也导致几家豪赌透支IPO的黑马深陷泥潭;房价则从2007年以天为单位的上涨让投机者心花怒放,到2008年羞答答的促销再到项目名称改换门庭明折明扣招致投资者愤而砸盘,一切都那么戏剧化,一切来的那么瞠目结舌和猝不及防,仔细想来一切又来得如此合情合理。
巴菲特说: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套用过来,我们可以说:当房地产业寒冬来临时,才知道谁是老弱病残。因此,冬天是最好的免费体检机会。
首先是成本控制能力的体检。市场亢奋期的利润水平并不代表可以持续的盈利能力,仔细回头检查自己的利润构成,很多企业可能会大吃一惊:原来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己在开发环节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吞噬了土地红利,换句话说,如果把土地卖掉或者找个更专业的开发商合作,不仅轻松还可能挣得更多。业内不乏这样的企业:诸如那些靠政府划拨起家的国企和靠关系运作的民企。这些企业应当仔细盘算家底,土地储备中还有多少老本可吃,如果招拍挂拿地占多数,可以预见,本轮房价的下调幅度即使只有15%,亏损恐怕难以避免了,除非短期内成本控制能力得以提升。
然后是产品开发能力的体检。市场亢奋期的热销或哄抢并不代表可以持续的产品开发能力,只有在行业冬天不调价或适度调价即可促进销售才代表产品的适销对路。如果你的产品定位在主流购房人群,设计又基本上满足价值诉求,完全可以象万科那样,牺牲一点利润以快速回笼现金,但是可以预见:业内很多开发商的楼盘,恐怕不是快速降价10—20%就能顺利出手的,开发能力的问题在冬天自然水落石出。
区域扩张的反思。
冬天的到来导致战线的收缩,区域收缩的过程正好是对区域扩张的反思和纠正,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更关键的是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和总结。
万科“机会主义扩张—战略收缩—战略扩张”的三部曲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