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变换工种,变换工作地点,让周炜琨在同一个公司体味到去其他公司也不一定体味得到的新鲜,而在新鲜过后,他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为其最终选择职业经理人的定位打下了基础。
“在IBM公司,我找到了创业的感觉。”周炜琨说:“你无法超越PetersPrinciple的规律(天花板效应),总有某个职位你不能再升,去到哪里都会遇到。凭自己的能力做到的事情,对本身的工作环境和选择的行业又喜欢,就不适宜改变你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IBM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1992年,IBM亏损50亿美元,不得不将40万员工裁减近一半,此前IBM一贯标榜从来不解雇员工。这不仅摧毁了很多IBM员工的幻想,也催毁了员工外很多人的幻想:世界上再大的企业也不是什么神仙皇帝。即便是这样的IBM,周炜琨也没有想过离开,“为什么我一直没有离开IBM?因为IBM有吸引力,IBM把一群很不错的人留了下来。”周炜琨也正是很不错那群人之一。
不可否认IBM有一个大舞台,周炜琨可以在这个舞台之上尝试各种角色、各种剧情。更为关键的是,他在舞动中确定了自己的角色——职业经理人。在这个舞台上,他忠诚地融入IBM,用时间和坚持,将新蓝一笔一笔涂成碧蓝。“这可能是我自己性格的原因,我刚开始在香港加入IBM时,工作是很辛苦的,所以必须要先有稳定才有进步、才有繁荣。最后我慢慢体会到,你转换工作和留在一家有舞台供你施展的公司,实际上是一样的。”
扎根大中华
1994年,时任IBM全球总裁的郭士纳吹响了“到中国去”的号角。此前,IBM在中国大都以办事处的形式存在,而周炜琨便是第一个建议总部建立大中华区的人,他的建议甚至比郭士纳掌管IBM的时间还要早。
早在1991年,周炜琨就已经向总部提出建立IBM大中华区架构,将台湾、香港的资源应用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大陆。然而,第一任大中华区总裁并非周炜琨,那时他还在主持IBM澳大利亚的工作,职位、名利、收入、权利,在IBM已经工作了25年的他似乎什么也不缺了,可他依旧没有成就感,甚至对他的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并开始向亚太区总部喋喋不休地“抱怨”。
就在此时,在经过一年中两位大中国区老总的更换后,郭士纳将目光投向了周炜琨,并钦点周炜琨接棒掌管中国区。1995年9月,周炜琨出任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IBM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业务也历史上第一次被划分到了一个区域市场内进行集中管理。
“当时IBM负责全球销售的副总裁打电话给我,问我公司里手头的事情做完了没有,我说‘好了好了’。然后就一个人买机票飞到了北京,也没有带家人。”周炜琨能在这个位子上做多久。他自己心里也没谱,也许两三年后,他又会像前25年那样被调到其他地方。
1996年,周炜琨第一次与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柳传志会面,他没有想到,柳传志的开场白便是:“你在这儿能留多久?我前两次和你们IBM的人吃饭时,总裁都不同,下次还能见到你吗?”周炜琨告诉柳传志,他肯定会多留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