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给力瓷雕“钱”景
近日,在天工艺苑2010年艺术品拍卖会上,德化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许瑞峰作品《春》,以7.6万元人民币价格竞拍成交。对此不菲竞拍价,许瑞峰实在地说,“往深层次说,这不是我的价值,而是德化瓷的价值,是文化的价值。也可以换一句话说,文化无价。”
“文化无价”,对德化瓷雕产业来说不虚此言。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德化瓷雕价格“水涨船高”,以前德化瓷观音卖出个几千块已是高价,如今卖出几万、几十万都不再是新闻。
为了充分处理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矛盾,德化县积极采用各种策略迅速发展,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投入、品牌塑造、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努力推动瓷雕产业发展,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并积极寻求陶瓷文化、艺术、技术与周边产业的合作,加快经济、文化的多方交流,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品牌向质量效益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实现陶瓷艺术的新飞跃,德化瓷烧制技艺正从文化遗产迈向文化资本,德化陶瓷产业也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并以此反哺保护,在保护中获得新生,得到新发展。目前,德化传统陶瓷业的“精品意识”方兴未艾,陶瓷街、进城大道大量高档展厅如雨后春笋,“陶瓷文化村”、首家个人“德化瓷博物馆”、德化古玩城也在不断涌现。非遗保护与开发给德化瓷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今年前三季度陶瓷产值54.85亿元,增长22.8%,德化陶瓷正意气风发地向百亿产业集群冲刺。
采访杞记
与其“输血”,不如“造血”
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恶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极为严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逐渐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而这种消亡无疑已成为中华民族不能承受之痛。因此近年来,“非遗”保护的声音愈来愈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用供血的方法,让“非遗”项目生存下来,如果它自身没有造血的功能,这样的“非遗”项目是没有生命力的。对这一点,德化县有着深刻的体会。“非遗”项目有些发展得很好,有些却不如人意。相对于其他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是该县所有“非遗”项目中发展得最好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德化瓷雕的产业之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德化县陶瓷产业就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促使瓷艺家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加重视市场的反应。在这个制度下,瓷艺家们不能够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社会,关注其他的艺术形式,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创作出有新意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在这个大环境下,以苏清河等传承人为首,带动其他瓷艺家,大家都努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使德化瓷雕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瓷都德化得最亮的文化“名片”,同时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个“非遗”项目也较好地实现了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