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浙江青白瓷与黑瓷同烧粘连废品
古越商人的“瓷绸之路”
唐、五代到宋,古越浙江的烧瓷业由传统的一家烧发展到了专业分工细化制度,再到后来的标色定位记账,这种变化转型,具有生产力革命的里程碑意义。用标色来管理与现代9000认证的经营管理方式是一样的。这比欧洲提早了1000年。现发现有宋代的一窑多烧窑型,在南宋的临安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从南北方不同地方来的窑工带来了各地的特色技术,做完泥坯送到这种一窑多烧的“寄烧坊”加工。各种不同窑型与品种的次废品被发现相粘连,这种现象正是“寄烧坊”存在的证据。
各地的窑工都愿意把自己制作的泥坯送到专业的“寄烧坊”去加工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因而在已发现的此类窑口遗址中,多有白瓷粘连官窑型、临汝窑型粘连官窑型、白瓷粘连吉州窑型、官窑型粘连高丽瓷型、青瓷粘连黑瓷的情形。
闻长庆从收集到的瓷片标本研究中发现,上林湖窑在晋代已有珍珠地工艺技术、唐代已有芒口工艺、汉代至北宋已有划刻印模工艺等多项最早的制瓷工艺技术,填补了中国制瓷史研究的空白。上林湖窑工匠发明的先进工艺技术,对宋代以后多窑系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引领和传承作用。
慈溪在春秋战国时被称为句章,与会嵇(今绍兴)齐名,同为越国大邑。闻长庆说,慈溪人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跟据发掘考证,早在东汉时期,现慈溪古句章城就有了越窑青瓷,魏晋南北朝时,青瓷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国众多的瓷窑和韩国、日本等处生产窑都以上林湖青瓷为楷模,其中精美绝伦的秘色瓷不仅上供朝廷、下供庶民,更多的还远涉重洋,销往近20个国家和地区。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之邦,而古陶瓷是中华灿烂文化重要之根之源之精髓。闻长庆的新见解是,以上林湖“母亲瓷窑”为引领,浙江是多种瓷器的首创地;浙江“丝绸之路”首航地或为“瓷绸之路”。古越文化在漫长的8000年原始文明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形成以舟、瓷、丝、港为一体的产运销链条,古越商人开创了海上“瓷绸之路”。
人物档案:
闻长庆,62岁,浙江慈溪人。1965年前,在家务农。1966年起开始进入当地的生产大队办企业。1968年至1986年分别担任不同的五金厂、阀门厂和联接件厂的副厂长、厂长。1993年至今,分别为宁波中立实业有限公司,宁波保税区中立企业有限公司,宁波立展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职称,2009年5月兼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馆长。他的发明获28项国家专利。1993年-2001年宁波市工商联常委。1993年-2005年慈溪市政协委员。10年来自费收集从工地及民间流散的古陶瓷残器件数吨。上至河姆渡文化下至元明清时期,并为此保护了一批有很高考古价值的标本资料。为普及古陶瓷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筹建开办了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2007、2008和2010年,已三次在慈溪承办召开上林湖窑系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多年来通读各类考古、历史、文保收藏书藉,其研究成果已由文物出版社汇编出版了《不该遗忘的浙江制瓷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