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区域与产业经济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近年承担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广东省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报告》《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规制研究》、《服务市场营销研究》等,出版各类著作共计150万字左右。
近日,广东省社科院的丁力教授应《粤东西北科学发展报告》之邀,对粤东西北经济发展、“双转移”、转型升级等2010年我省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010年是“双转移”抓落实的一年
记者:请您谈一下我省2010年实施“双转移”的情况。
丁力:“双转移”战略主要是为解决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提出的。珠三角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制造能力,而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基础依然较薄弱,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带动环珠三角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珠三角地区转型的需要,珠三角地区需要腾出发展空间,麻雀转出去,凤凰引进来,也就是所谓的“腾笼换鸟”。这就是“双转移”要实现的“一石二鸟”。
2010年主要是抓落实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地努力招商引资,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园已达到34家;二是省政府继75亿元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之后,2010年再次拿出25亿元支持产业转移;三是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涉及园区管理、合作模式、招商引资、环保、用地等产业转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明确了转出地与转入地两地政府的利益共享机制。
“双转移”只有各方都有积极性才能见成效
记者:能否谈一下您认为“双转移”比较成功的案例?
丁力:“双转移”政策是符合广东发展实际的,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产业转移园成果颇丰,比如肇庆的大旺,已经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区,再比如清远、河源的产业转移园。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佛山的南庄镇是个成功的典型,汪洋书记称其为转型升级的样本。南庄初步实现了腾笼换鸟,其陶瓷生产大多转移到清远,但是GDP下降的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GDP继续增长,环境质量却变好了。南庄的成功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当地领导决心大。以前南庄的陶瓷生产污染是严重的,当地领导下决心要把这部分产能转移出去。当然并不是说要去污染清远,因为这部分产能在清远重建时采用了新的技术设备,环保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二是时机抓得好。刚好国家推出四万亿刺激内需,现加上房地产热,对陶瓷用品形成了很大的需求,陶瓷企业有转移到清远扩大产能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当年建厂当年就收回了投资。三是当地政府对“退二进三”有经验,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总部经济”,很多企业生产部门转到了清远,但公司总部及销售、研发等部门仍留在南庄,这让南庄没有出现空洞化的情况,经济增长仍然强劲。
可以说南庄探索出一条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成功的关键是各方都得到了益处,清远得到了陶瓷产业,南庄镇发展了服务业,空气质量也变好了,而企业则因为产能的扩大得到了实惠。“双转移”只有参与各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有成效,不能只靠政府推动。
东莞的产业内生性不足
记者“双转移”面临哪些挑战?
丁力:应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实施“双转移”政策的这三年,应该说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确实有带动作用,靠近珠三角的清远、河源以及珠三角边缘的肇庆等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最先接受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很快,但也有一些地方实际上是有些失望的,而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珠三角城市,其转型过程也并不顺利。
东莞原本被视为“双转移”和转型升级的主角,希望其原有产能转移出去,而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现在看来东莞遇到了麻烦,国际金融危机对其冲击很大。
东莞是典型的外源型经济,投资来自境外,产品主要出口,是靠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其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内生性、自主性不足,也就是没有根。大家都知道东莞的农民有钱,但是他们之中又有几个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了呢?他们只是靠出租土地、厂房致富,然后他们就成了旁观者,成了“二世祖”。国际资本一旦退潮,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原本被寄予厚望,被视做东莞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转型升级的孵化器,但几年来路走得相当艰难。
现在东莞提出来将现有产业就地转型升级,不再强调“腾笼换鸟”,也是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在产业内生性方面,佛山要强于东莞,佛山的陶瓷等产业本身就是有深厚基础的,因此在金融危机中佛山发展仍然强劲,而佛山的产业转移能力也要强于东莞。
解决机制体制问题是关键
记者:那该如何解决“双转移”动力不足的问题呢?
丁力:关键是要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内源形的经济。就是要让那些在边上看的人参与进来,让那些“二世祖”参与进来。要在征地的同时培养人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在这方面,长三角特别是浙江要比广东做得好。
不管是“双转移”也好,转型升级也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才有根基。广东这些年来的发展主要是靠招商引资,主要是港资、台资,应该说成绩不小,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相当大,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过于依赖外资,而忽视了对民营企业的培养,缺少一大批真正有影响力的民营品牌是广东经济的软肋。
记者:那么您认为阻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丁力:因素有很多。我想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市场决定效率,政府负责公平。对于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做的是宏观调控和加强监管,同时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而其他的则让市场去发挥功能。中国包括广东目前的问题是政府介入过深,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如果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只要和政府搞好关系就能挣大钱,那么企业想的都是怎样靠近政府,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有谁去辛辛苦苦创业,搞自主创新?房地业的畸形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政府介入经济还会导致腐败,形成部门利益,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
因此当前最紧迫的是进行机制体制的创新,政府的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要有恰当的机制体制保证资源向效率高的地方集中,保证市场的无障碍、平等竞争,建立一个更开放、包容、完善的市场。
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
记者: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如何避免重走珠三角能源、环境消耗过大的老路?
丁力:我认为对科学发展观不能做形而上学的理解。科学发展不是说一点污染不能有,发展工业必然会有污染,关键是要以尽量小的代价取得尽量大的效益。东西北地区的发展要实事求是,由于离市场比较远,只能发挥比较优势,开始引进的一定是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梯度发展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当然,后发地区也要少走弯路。以前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发展模式必须抛弃。园区化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控制污染,而且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
我考察过一家位于惠州博罗的产业转移园,与东莞一江之隔,同时引进了东莞的印染企业和电镀企业。大家知道,印染和电镀都是污染大户,不过印染业产生的废水是酸性的,而电镀业产生的废水是碱性的,两种水刚好可以中和,大大降低了治污的成本,这是一个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增加效益和减少污染的成功案例。
招商引资与喝多少酒无关
记者:广东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丁力:广东是靠招商引资起家的,而且60%是港资,这就造成“窝里斗”,竞相压价争抢,推出各种优惠条件,结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以为投资是靠喝酒喝来的,其实我们做过一个很严肃的调查,证明各地的招商引资额与喝酒的多少无关。
广东的招商引资要摆脱这种低水平竞争,就要真正具备世界的眼光,不要只把目光盯在港资、盯在世界500强身上。在争夺500强方面,长三角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珠三角很难超越。那500强之外的企业呢?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得更广一些呢?与其花时间去喝酒,不如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广东在全球化中的定位,研究一下怎样建立一个更公正、更透明的市场,以体制机制创新去吸引外资。(记者 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