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经历多年商战的张大中最艰难的时刻。连续经历中永通泰和大中永乐两次联盟的失败,大中已经错过了全国布局的最佳时机。而永乐1.5亿元的订金又让大中如鲠在喉动弹不得。
与其盲目发展不如收缩战线。2007年张大中毅然选择了退守北京市场,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最长处正是了解北京,熟络北京人的生意经。相比时年38岁的黄光裕、44岁的张近东,60岁的张大中已无力继续打持久战。他的独子对大中电器的经营也没有表示出一丝接班的意愿,出让大中已是不得已而为之。
战略要地
国美、苏宁、百思买,谁是大中的买单人?
从2006年7月开始,张大中无比低调。即使在他已经抓住一个国美间谍的时候,他打算开个发布会公开这个丑闻。全国的几十家媒体都聚在了香格里拉酒店的会议现场,但在会议前5分钟黄光裕的服软短信抵达,张大中放弃了这次“狼来了”的发布会。
他深知,没有对手出价的买卖没有好价钱。为了一个商业间谍的名誉,不值得和未来的买家伤和气。尤其不能让自己陷入只有一两个卖家的境地。
人们开始忽略这个对手。2007年9月18日苏宁北京区公布的黄金周销售目标是“销售额超国美”。没有想到9月30日苏宁主投广告的《京华时报》遭国美全面采购,然后抽去苏宁的广告叠在自家店内免费派送。为了化解苏宁的营销攻势,零售五毛钱的报纸甚至可以加价1元回收。国美几十万元的购报投入,兵不血刃地就化解了苏宁几百万的广告费。
此时国美、苏宁厮杀到了白热化。可是双方没有想到,苏宁和国美两家在北京的近80家门店,仅仅完成了大中电器近90%的销售额,甚至大中电器一天就卖出3.5亿元的业绩。面对大中在北京市场过50%的市场占有率,国美和苏宁都失去了玩耍猎物的最后耐性。
黄金周结束,苏宁和国美都回到了大中的谈判桌前。此时的苏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中。因为苏宁北京店数不足40家,远逊于国美的54家店和大中,苏宁必须夯实自己在北京的堤坝。
有了永乐的前车之鉴,大中始终是两条谈判线全保留:一方面低调承认苏宁和大中在接洽之中,但强调双方并未签署协议。始终给国美留有缓冲。
最终,国美在48小时内达成大中电器的全部要求,在苏宁30亿成交价基础上加价20%。苏宁在24小时后放弃并购。这是一场罕见的商战,黄斥资收购大中的36.5亿元,需要国美电器差不多3年半的纯利润才能抵回成本。国美加价的6亿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苏宁电器2007年上半年的全部净利润仅5.78亿元。
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绕着北京三环路走一遭,你会发现大中电器自1993年以来的精准选址:平均每四公里一家店的布局,让北京三环路上的11家大中门店占尽先机。以其1997年开业的大中马甸店为例,这个场地面积有四千多平方米,年租金更是高达六百多万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二环内黄金商圈的价格还高。
2004年开业的大中中央电视塔店,总面积更是高达2万多平方米,虽然年租金高达上千万,但家电产品非常丰富,业内人称家电连锁亚洲第一店,年销售更高达15亿元。创造出每0.1秒即售出一件电器的纪录,保持全国单店产出最高。 ……
这样的一笔买卖,对于几度荣枯的张大中而言,已经淡定。
对于黄光裕而言,大中是他最重要的一笔并购,直到今天大中电器还在国美的非上市公司部分。这部分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几亿管理费所能概括的,否则当年苏宁和国美不至于争夺得如此激烈。大中电器2007年的年销售额应在70亿元,这意味着国美平台所获得工商博弈砝码加大。连锁领域内每10亿元的采购就能为家电厂商带来1亿元的毛利,大中的价值在国美采购总盘子的价值不言而喻。
彻底退出家电行业的张大中之后有了新的公司——大中投资。虽然财力雄厚鲜有高回报。有传言说他会提供给黄光裕部分无息借款,也有人说他表态和陈晓无过节,不过他此刻确实可以马放南山不理纷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