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要“多条腿”走路
一直以来,当谈及石湾公仔的产业化时,业界往往更多的人担忧“石湾公仔会被贱卖”,作品的艺术价值无法体现。就在这种犹豫间,景德镇、宜兴等地的陶艺产业遍地开花,无论是中高端还是大众市场均极具声势。
珠峰再高,也需要平原作为根基,否则就永远只有在小圈子里打转。石湾陶艺迈不开产业化的步子,很大原因在于和现代大众生活的脱节。“花瓶既可以装饰又可以插花,茶壶既可把玩也可以泡茶,石湾公仔作为纯粹的工艺摆件,如果不能和普通老百姓的家居装饰相协调,那普及起来就很难。”谭浩深觉得,“老一辈的大师们执着于古旧题材的创作,在谈到对接市场时甚至有点孤芳自赏。”
佛山建陶上世纪80年代国内率先开启的工业化、产业化缔造了佛山陶瓷今天声名显赫的地位,石湾公仔产业化的瓶颈在哪里?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接受采访时认为,石湾公仔的瓶颈和问题在于石湾公仔是一种艺术品,是美术大师的作品,没有产业化,所以不能成为满足大众的消费品。何新明认为,石湾公仔都是单件的艺术品,没有融合到家居的整体氛围中去,同时缺少时尚化的元素。“所以,我觉得石湾公仔要焕发活力,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艺术品的路,就像景德镇陶瓷走高端,都是由大师来创作,放在艺术品市场来卖;另一条就是 走工艺化、规模化的道路,增强它的家居的装饰性、时尚性,向大众、年轻的消费者靠近。”
“要让年轻一辈喜欢石湾公仔,作品中必须有吸引他们的元素。石湾公仔是不是一定要写实,一定要创作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在手里把玩呢?我觉得有的精髓应该保留,有的则可以变通。”封伟民认为,陶艺家应该去适应市场,与现代陶艺结合、与家居陈设结合,都可以成为石湾公仔新的市场方向。
不过,仅有几百件批量的年销品,各自为阵的小作坊,显然算不上产业化。谭浩深认为,和精品创作一样,设计师还是应该专注与设计,然后把设计卖给企业,让企业去批量生产、策划和营销。
限量与批量、高端和大众等多条腿走路被石湾陶艺界、营销人士们公认为石湾公仔未来的方向。封伟民说,“大师的精品创作要稀缺、精良,以高端的价格和艺术观念制胜,通过艺术院校、拍卖会等高端渠道放射出去,通过艺术品来引导石湾公仔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这个艺术顶峰拔得越高,石湾公仔的市场空间就越大,这与珠峰与平原之间,可以容纳多样的生物生存的道理是一样的。”
封伟民认为,批量产品有助于为石湾公仔拓宽群众基础。但批量生产的产品线要拉长,题材要广阔,造型要简洁,减少对手工的依赖,与高端作品拉开距离。由于两者的目标市场不同,和书画、瓷器的市场细分方式一样,不仅不会降低陶艺的艺术价值,反而可以普及群众对陶艺的审美价值观。但具体该怎么去做呢?
其实早在2008年底,佛山建陶龙头企业东鹏陶瓷就有意整合利用石湾陶艺产业资源,启动陶艺轩项目,希望把陶公仔融入全国数百家瓷砖展厅销售,一来让冷冰冰的建陶展厅里不仅会融入传统的名师名作,还会请设计师根据房间风格设计现代题材,如台灯、花瓶,把石湾公仔容进展厅的装修,和建陶搭配销售,成为和瓷砖交相辉映的装饰,并形成一个陶艺文化的概念品牌。“按当时的规划,无论和设计师实行提成制还是买断制,被印在工艺品上的大师名字随着作品进入千家万户,拓宽了石湾陶艺小作坊运作的小圈子。中国瓷砖一年的产量超过1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一千多万件,如果石湾陶艺产业能搭上这班车,产业化后的市场规模将非常可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东鹏这次试水最终于去年底随着内部业务的调整而没有持续下去。其陶艺轩的相关资源,经相关方面接手进行整合后,目前已在佛山试水开出3家分店,未来三年目标在全国开加盟店300家。
石湾公仔这个千年产业怎么去做大?作为石湾陶艺的龙头企业、石湾新美陶厂厂长陈月华表示,新美陶未来会重点考虑“能放进千家万户的艺术品和实用产品”,比如家居陶艺、生肖品,既要重视实用性,也要重视观赏性。而大师的作品则要越做越少,并更多地参与拍卖会、博物馆等高端艺术渠道,提升公仔的艺术价值。在营销方面,陈月华透露,除了开辟网上展厅、销售渠道以外,美陶厂计划在未来五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开设30~50家专卖店,推动石湾公仔走出岭南文化圈,从而带动整个公仔产业的壮大。
“艺术家只顾创作,市场的事情交给专业经纪人去做。”东方印象馆馆长邓榕深认为,石湾公仔要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单靠小作坊接单运作显然不够,应该引入艺术投资公司,以类似画廊制的代理方式,将石湾公仔有计划地带往艺术拍卖等更高的艺术渠道,扩大石湾公仔作品的影响力。
事实上,这种运作模式早已应用于瓷器、书画等艺术品,但由于石湾陶艺造型复杂的缘故,产量一直无法提升。因而,真正走上产业化路子的关键是,题材的范围要拓宽,手法要简洁以便于适应批量生产的模具。在产业链打造上,要学习景德镇“一企一品”的分工,避免“一哄而上”集中生产摆设类产品,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和配合。而在品牌打造上,要开发适应现代都市生活时尚的新主题概念。景德镇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世界华人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范敏祺建议,“‘石湾公仔’是一个地理商标,但公仔文化的建构要拆开做。‘石湾’的悠久历史要沉淀出分量,须大胆地融入现代生活,着眼于未来,逐渐在国内外形成一种文化符号。”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的石湾公仔产业,虽然仍然面临着知识产仅保护不力、商业模式的落后、市场化比较低、陶塑技工缺乏等一系列挑战,然而随着本土建陶业资本、东方印象馆、文化创意产业资本等越来越多新生力量正在加速涌入,而目前石湾陶艺行业协会已申请了石湾公仔的地理商标,准备制定公仔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希望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擦亮公仔的区域性品牌,等等如此,是否能加速推进新一轮的产业裂变呢?关心石湾公仔的佛山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