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
破烂王摇身变富翁
搞收藏回报有多高?中国翰都书画院老总马洪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白手起家收藏,几年下来资产最少有几百万吧。”坐在中原古玩城店铺面积最大的中国翰都书画院,马洪理说着他的理财发家故事。
1997年,不识字的周口农民马洪理,种地填不饱肚子,无奈流浪全国各地以收废品为生。晚上没事,他把收来的旧书、字画、信札、档案等,摆到街头卖,结果这些废品卖了个大价钱。长期摆弄这些旧物件,练就了马洪理火眼金睛,那些在别人看起来的废品,成了他的摇钱树。
最让马洪理得意的是,1999年他从一农家花几万元收得舒同的一幅字。“现在市场上值40万元了。”马洪理笑着说。
几年下来,昔日不名一文的马洪理办了个中国翰都书画院,一帮人专门把从全国各地收来的旧书卖给他。一些人写好字画,也挂到他这儿出售,他从中收点好处费。目前,资金雄厚的他又向拍卖名人字画行业进军,在更大的市场搏击。
陷阱遍布
你“捡漏”,别人在“捡你”
记者在郑州三大古玩城采访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淘宝者纷纷前来“捡漏”(古玩界行话,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以期发大财。既然收藏回报这么丰厚,作为新手,是不是可以把收藏作为投资新领地,作为迎战通胀的利器呢?业内的回答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在“捡漏”,别人在“捡你”。
杨翔飞说,现在高仿真水平太高了,就收藏名人字画而言,出现了古墨、古纸和“仿真高手”,有些高仿真名人字画连专业人士都分不出真假,而唐三彩、钧瓷、汝瓷的做旧水平也是太高了,让人真假难分。
在河南收藏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例,某企业老板多年来一直热衷于收藏名人字画,与收藏、拍卖界的不少名人有交往。但没有想到,北京几个造假者瞄上了他,通过做局,卖给他高仿真的近代名人字画,交易额在亿元。最后经专家鉴定,字画是假的。
在郑州企业界,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收藏故事是:二七区一半路出家的收藏者,投资上千万元收藏了古玩,结果全是赝品。成堆的票子打了水漂,一怒之下,他把这些物件全部砸碎。
中国古玩网CEO李保和说,收藏这个行当赌的是眼力,争的是见识和胆识。收藏市场火爆表象下,也充满陷阱,它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立刻让你千万元财富蒸发。
业内提醒:
要先积累知识,不盲目跟风
收藏让不少人看到“钱途”无量。更有一些有实力的人开始把大量资金押注到收藏中,期盼有朝一日折腾出一个私人博物馆什么的,成为业界老大名利双收。那么,已经折腾出来的“老大”又是如何看待此事呢?
“最难熬的莫过于资金链断裂。”说这话的人叫蒋继明,一个痴迷的收藏家。他“收藏”了整个郑州古玩城、郑州古玩城(北区)和北茶城。见证了我国收藏事业从冰封走向蓬勃发展。
蒋继明说,玩大的,就得有雄厚资金撑着,否则资金链断了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对“玩小”的收藏者,他提出风险忠告:现在,收藏在走精品投资路线,强者开始抄底,投机者将会被淘汰。越是有文化内涵的器物,市场越好,而价格过高,市场也会出现滑坡。
杨翔飞说,不要怀着一夜暴富心态搞收藏。收藏不要囿于古玩,“今玩”同样可纳入视野。如“文革”时期物品、“红色收藏”,都大有文章可做。
如何才能保证投资升值?郑州市古玩业商会秘书长张京梅的经验是,初涉该领域而实力不足的投资者,不妨从目前暂不出名但有发展潜力的人的字画收藏起步,这些人还没成名,成交价格低,一般也不会有假,等到若干年后,这些人跻身名人之列,升值的潜力将很大。业内人士建议,初进入这个行当,不要“涉水”太深盲目跟风,不要随便出手,市场本身是课堂,打好稳固的知识根底,方能跑步向“钱”。(首席记者 孙斌 文 记者 白周峰 图策划:闫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