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釉里红凤首扁壶。
从蒙自送来的一件釉里红凤首扁壶,在昆明通过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科检,证实成分含量符合元末明初相关数据,属罕见的民间传藏文物珍品。
近日,蒙自白家明先生带一只家传瓷壶到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白先生说:一天儿子上网时发现,首都博物馆珍藏的一只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居然同自家的那只壶惊人的相似……家里为此事炸开了锅,为获得确切答案,多方打听后白先生找到疑保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
经中心测量,此壶高19厘米,宽23.5厘米,口径4.5厘米。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蜷曲成凤尾。釉里红勾画的两翅垂于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凰飞翔于花卉之间。造型生动别致,画面颇具立体感,可谓独具匠心;壶的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甚至还有流淌的痕迹,釉里红略有晕散,因烧造时窑温控制不好而呈灰褐色。吕志坚主任目鉴后判为明代早期景德镇窑产品。
随后中心检测人员依程序对扁壶进行科技检测,得出“送检样品胎、釉元素成分含量与14世纪中、晚期(元末明初)釉里红瓷器数据符合较好,属景德镇窑产品。”的结果。白先生进一步向专家咨询这件家传扁壶的价值。
吕志坚说,我们都知道釉里红瓷开创于元代,成熟于明代,清代之后也有发展。烧制该瓷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因此烧制成功并不容易,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很少,可见其珍贵性。纵观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较厚,一般呈白灰色,釉面则是青白色,而烧制器具表面往往有接痕或削痕,底部挂釉处呈红色。
元代开创的釉里红瓷是难得的新品种,它具有如下特性:铜红色料的性质很不稳定,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稍微有变化,便不会出现满意效果。同时,还原铜在高温下易挥发,易流窜或融合,若温度不适宜,便会前功尽弃。由于技术条件十分苛刻,故釉里红的出现堪称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从一些出土文物来看,元代釉里红在装饰、造型等技艺上多有借鉴青花瓷的模式,但也有自己的特征。白先生家传的釉里红凤首扁壶,从成型工艺、绘画风格看都是一件典型的元代器物,非常珍稀难得一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及艺术价值。(记者 肖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