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传统老手艺、民间手工艺品逐渐从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中淡出。许多珍稀罕见的民间工艺因后继无人而逐步走向消失;一些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灭绝。在瓷都景德镇,昔日大型厂矿的制瓷工艺已被自动化机械所取代,但在一些旅游景点和私人作坊,却依稀可以看到手工传统制瓷工艺的场景。与此同时,在享受了发达物质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似乎也开始崇尚和追求一些原始而自然的工艺。这告诉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手工艺势在必行。
陶瓷手工艺亟待传承
今年80多岁的陈圣发是景德镇传统老手艺的传承人之一。他14岁时就跟随师傅学习圆器利坯技艺,2001年9月进入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古窑)表演圆器利坯技艺至今。陈圣发告诉笔者,由于他年事已高,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近几年来景德镇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古窑参观,更让他感到有些应接不暇,从而萌发了“退休”的念头。同时,他也想到了如何将自己一手圆器利坯的绝活传下去的问题。虽然陈圣发有一子两女,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并没有谁愿意继承他的技艺。更让陈圣发感到担心的是,如今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陶瓷企业,早就用机械压制工序来代替效率低下的手工利坯,这使得传统手艺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属于被淘汰的技术,没有必要也没人愿意去学习它。眼下,找到一位诚心想学利坯手艺的人,是陈圣发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的梁正生是做大件瓷的高手,他儿子上世纪70年代末随其学艺,绝活得以传承。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做多做少一个样,吃大锅饭,工资及其他待遇很低,因而导致不少年轻人怕脏、怕累,不愿学陶瓷手工艺。梁正生的孙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了陶瓷系统,带了一些在附近农村的孩子学徒为生。梁正生认为,即使想把技艺发扬光大,现实社会也不允许,当前陶瓷手工业不受社会追捧,技艺传承也危在旦夕。
陶瓷手工艺得天独厚
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手工技艺门类非常多,人才也非常多。在陶瓷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拉坯、利坯、做坯、薄胎瓷、粉彩瓷、雕塑、青花、颜色釉配方工艺、陶瓷原料配方等瓷都独一无二的手工技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认为,景德镇有很多身怀手工绝技的师傅,还有很多世界之最。手工拉坯,最大的桌面、最大的莲子缸、最大的陶瓷盘,最高的花瓶都在景德镇,这些手工劳动的高水平的发挥,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他认为,这些都应该去申请吉尼斯记录,要十分珍惜这些劳动,景德镇有多少金牌存在手工劳动上,希望这些东西都能够让这些人去世界上拿金牌。
保护和弘扬陶瓷手工艺
在全球一体化,在机械化发展的这样的新时代,我们要很好地保护手工艺。把它作为景德镇的城市特色之一以及陶瓷的发展现状,须要去体现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手工艺方面不断地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在老艺人和技师的评选工作多关注。
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各国的陶艺家,都会慕名到景德镇来观摩、学习、交流。与此同时,景德镇市加大力度保护和开发一些传统文化的遗迹,比如三宝、占窑,都在作一些陶瓷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文章;加大宣传那些陶瓷手工艺老艺人精湛的技艺以及陶瓷手工艺的知识,宣传陶瓷手工艺新人在传承和开拓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多鼓励和支持那些身怀绝技的陶瓷手工艺老艺人和新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陶瓷手工艺者多在技术职称评定上下功夫,同样,让社会上形成尊重和保护陶瓷手工艺人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