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作为手工技艺类项目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而提到瓷,就不能不提到窑。是因为有窑,才能使那些泥土在烈火中涅槃成精美的陶瓷。对德化瓷来说,龙窑在制瓷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窑炉技术的一次大变革,一次大跨越。
可是,时至今日,由于科技进步,龙窑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所取代,在德化,如今仅剩四五座。
龙窑都仅剩四五座,那么能够造龙窑的师傅还有吗?记者多方探访,找到了三班镇颜瑞芬师傅。今年70多岁的颜师傅从事拱窑工作已经50余年,他面临的便是后继无人的尴尬。
我们常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保护?是永藏起来,让它继续接受时光长久的剥蚀,还是活态传承,将“遗”变为“产”,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
行将消逝的拱窑技艺
谈起建造龙窑的手艺,老艺人颜瑞芬说道:“我从10多岁就开始学做拱窑,到现在算来已经50多年了。”
记者问颜师傅,就他所知,在德化还有谁会做龙窑,颜师傅沉吟了一下,幽幽地说:“大概没有了吧。”这些年来,仅在去年8月份,鼎晟艺瓷请他去建造了一条长15米,宽3米的龙窑。今年开春,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吴金填请他去按照古龙窑的标准建了一座新龙窑。
随着窑炉技术的变革,龙窑已经不适应我县陶瓷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颜瑞芬师傅告诉记者,他家世代都做拱窑,到他这里是第三代,但也许是最后一代了。谈到这里,颜师傅有些忧伤:“做这种活很累,是粗活,现在的年轻人也不爱学。我的孩子就不想学,不懂建造。”
“造拱窑,首先要建阶梯,建好之后,再开始建储灰池,然后再建造里面的通气穴,把两边的墙体砌好后,再把两边的石头砌上,最后才支窑拱。”谈起建造拱窑,颜师傅侃侃而谈。可是,这样的技艺也即将成为历史,湮没在岁月的风烟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