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企业外迁,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比较复杂的,首先要处理好的关系就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招商引资会给出很多优惠的政策,但实施当中存在着问题,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另外,陶瓷企业外迁除了遇上政策承诺问题外,陶瓷企业外迁本身也存在这扩张的问题,这种扩张长远来说对行业并非好事。
企业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招商之初,当地政府都会有很多的承诺与政策,例如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提供“五通一平” “六通一平” 甚至“七通一平”等建设,但当企业进驻园区或者当地建厂后通常都会遇到配套设施跟不上建设需要的情况。
更有甚者,一些衔接产业转移的产区,最初给企业非常优惠的政策,甚至把土地证交到企业手中。有的土地使用甚至违规操作,未批先征 ( 未批先用、先征后批 ) 事后再补办手续,不但给国土资源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样也给签约而不能入驻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年初发生的清新产业园事件已经成为这一事例的最好的明证。尽管现在事情得到了解决,但给企业带来的伤害和阴影以及对政府声誉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不少专家指出,政府要发展当地经济,不能指望着把企业引进后就“磨刀霍霍”认为其可以任由宰割,而是真正要发展当地的投资软环境,让企业成长壮大,实实在在让企业赚钱,政府才能赚到更多钱与政绩。
陶瓷企业外迁除了遇上政策承诺问题外,陶瓷相关企业外迁本身也存在这扩张的问题。
“从2010年的4、5月份以后,整个行业的销售情况就处于一个萎靡不振的情况。2010年整个行业形势用‘虎头蛇尾’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并且这个蛇尾可以扫到2011年的年尾。可以这么说,2011年如果把全国各地所有陶瓷企业的窑炉、生产线停掉,2011年市场上也不会缺乏产品。因为经销商手上的库存量总量加起来,大过他厂里库存量的10倍以上。”夏光明表示,导致目前整个行业面临这样的局面或者下一步乱象会进一步加剧的局面,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强制节能减排等。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陶瓷行业本身的无序扩张导致了巨大的产能,而这些产能市场根本无法消化。
作为行业资深的从业人员,夏光明认为行业的扩张速度确实过快,政府和行业应该要有所作为,要科学地规划以及合理地去引导产业的发展。如果继续以目前这种高速、甚至疯狂地态势去发展扩张,造成了庞大的产能,以及重复地建设,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目前这么多企业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感到步履维艰。
而对企业来说,下一步,已经外迁的企业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扎根下去,暂时没有外迁正在考虑外迁的企业则应该更好地进行全盘分析。
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2010年,兆邦回迁事件和清远用地违规事件是值得行业内警醒的大事。这些都会给今后考虑外迁或者向外扩张的企业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他们将以此为例,格外小心。包括高要、恩平等地的限电、断电措施,也会让企业在外迁的时候考虑当地政府是否有发展陶瓷产业的决心以及当地是否真的适合发展陶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