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些建筑专业论坛上流传着一篇关于建筑师维权、向地方政府“讨薪”的文章,引发了业界对建筑师地位处境及作业环境的强烈关注。这些,对于不少正兴致勃勃来华掘金的“洋设计”机构来说,多少感到有些困惑。
事实上,本土化只是“洋设计”机构在中国市场生存发展的第一步,而要适应中国市场完全不同的“商业法则”,或许是至关重要的“下一课”。
中国住房:提到作业环境差异的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拖欠设计费。你们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饶及人:其实,我们刚来到中国时便发现,这边的作业流程迥异于美国:先设计、后拿钱,这可能正是导致拖欠设计费的原因之一。但很快我便理解了这种作业模式。
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许多制度正在形成中,人情维系着各种关系,人们喜欢先交朋友后做生意,人情与信任度似乎比法律合同还管用,这其实来源于厚重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因此总结出:朋友是财富,关系是生产力。作为外来设计机构,要想参与市场,便要能适应这种模式。我一直认为,学术的原则不可以随意变通,但商业的原则却是可以变通的。
但是,很多国外设计机构来到中国后还是喜欢遵照美国的套路,按美国的商业法则行事,甚至拿着美国合同来做中国的生意,似乎完全忘了这是在中国。没有变通,就没办法适应。
中国住房:中国尚不能算一个完全的商业社会,在此大背景下,完成这种“变通”,你们花了多长时间?“变通”的结果如何?
饶及人:情况似乎在2006年前后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涉入中国市场近10年后,我们才慢慢拥有了话语权,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获得别人认可之前,是不可能“叫牌”的。正因为我们主动去适应了新的作业模式,加之技术水平可靠,慢慢地才被市场接受,这才有可能改变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想法,进而引导他们适应我们的商业法则。
记得我刚到中国时,有人告诉我,在中国要成功有几种方式:你是你,我是我;我来将就你;你来将就我。现在龙安基本上已经能做到最后一点。我们作业严谨、流程规范,不再是先画图后收费,在目前的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拿了钱再开工,当然,基于“人情社会”的特点,对于有信用的“熟客”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但我们坚守一条原则,不管是客户还是合作伙伴,都必须尊重我们的时间、尊重我们的劳动。
中国住房:谈谈这方面的现实案例。
饶及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铁道馆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铁道部在否定了46家设计公司、96个设计方案后,决定委托龙安进行设计。当时已经是2009年春节前夕,铁道部领导希望我们能在春节期间就做出方案。当时,我便提出,不能免费赶方案,这会对我们的专业不尊重,尤其是这么具有特殊意义的设计。于是当晚便经过谈判,大致把设计费用确定了下来。
随后,公司的外国员工在春节期间加班赶活儿,最终形成了3个方案。大年初四,铁道部领导开始催问方案,但由于当时合同还没签,首款未拿到,我便坚持,必须付了首款之后才能提交方案,这是一种尊重。直至大年初八收到首款后,我们方才递交方案。最后的结果是,对方十分满意我们的设计,于是便有了后来备受世人瞩目的世博铁道馆。
中国住房:对商业原则的坚守明显不同于国内传统的设计单位,这种理念从何而来?对公司的定位与经营方式有何影响?
饶及人:这首先和我个人的背景有关。我是台湾出生的温州人,在美国纽约的犹太人圈子中长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研读MBA,因此我个人的商业意识十分强烈。
推及至龙安,我们自我定位为一个商业的设计机构。既不是一个创作工作室,也不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很简单,我们就是一个需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盈利的企业个体。正因此,龙安9大经营理念中的第一条便是:“商+儒”。
但是,商业法则的前提是必须有“真本事”。龙安既要求客户先付费,也能保证作品不满意可以退费。这在许多公司恐怕难以做到。这个承诺的基础依然是商业法则:合理的钱买满意的产品。
中国住房:但事实上,中国人其实是很羞于谈论金钱的。尤其是不少规划设计师,几乎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既不愿谈论商业,也不懂得商业运作。你如何看待规划设计师的职业定位?
饶及人:这是一个商业社会,不要怕谈钱。规划设计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职业,对设计师的要求很高。就现在,我每来到一个城市,不但要了解当地的经济现状,与当地政府打交道,还要计算工程费用,最后还要追踪关注每个项目对社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我因此常常发现,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我还必须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学方面的综合性专家,同时还得是个眼光敏锐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