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瓷器的釉质逐渐变粗,釉面泛青,光润不足,瓷器的釉面上普遍出现轻微的波浪釉和似荞麦粉的针点,俗称“荞麦地”。
图:手绘青花威风虎赏瓶
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一样,器物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尤其是民窑器。
双狮耳发展到嘉庆时,上头大下面小,模印清晰。一般讲,器物上的耳饰越清晰其年代越早。
另外,嘉庆时出现的帽筒,形体比较高大,有的器身还有镂空装饰,其镂空规矩,棱角分明。
嘉庆青花瓷器仍使用国产料,嘉庆初期瓷器的青花颜色还有一些乾隆青花蓝中略闪紫的特点,基本上是比较纯正的蓝色,大多数还是闪灰。总的特点是具飘浮感,底釉薄,出现浑蓝,呈色飘浮刺目。
另外,在嘉道时期,还有一种豆青釉堆粉青花,烧制是先在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一层白粉。再在白粉上绘以花纹图案,然后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衬托青花的作用,使青花色料与豆青釉面色调对比明显,同时堆粉青花的花纹凸起,增强了花纹的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见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继续烧制,到了嘉庆、道光时更加盛行,烧制得更为成功。嘉庆时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比较白,立体感强。
嘉庆青花瓷器所绘图案层次很少,一般仅二三层,因此整体感较平淡,立体感亦较差。另外,在雍正、乾隆时期盛行的用点染、渲染方法仿制宣德器物的方法在这时比较少见,主要还是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的做法,大多数纹饰属于图案式规矩的花纹。
在盘、碗、碟类器物上,饰以山川名胜天然景致为主,如“西湖十景”等,但咸丰以后少见。
勾莲纹一般多采用青花淡描,好似双勾的轮廓线,有少量勾莲常和双喜字同时装饰在一个器物上,嘉庆时的勾莲纹比较精细工整,笔道比较窄,莲比较大。
嘉庆器物上人物多画单眼皮。
这一时期,瓷器纪年款、格式、种类都较前期规矩、单纯,且后代的仿制品很少。嘉庆初年仍使用乾隆时的红彩写款,直至“太上皇”升驾,典型的嘉庆官窑年款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个别的也有“嘉庆年制”四字图章款,嘉庆时年款楷、篆并用,但绝大多数用的是篆书款。
嘉庆时民窑器物多数没有款识,偶尔见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和“嘉庆年制”四字楷书款。这时的民窑款识,有一些潦草的篆书款,一般者缺笔少划,甚至有的达到不可辨识的程度,图记款也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画“蝠”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