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陶瓷鉴定学·总论卷》
作者:毛晓沪 著
本书内容由南艺后街友情提供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城路99号
水木秦淮D区2楼2号房间
电话:025-68580999
单元配方与多元配方
元代以前的瓷器制胎大多采用单元配方,只有部分瓷器需要加入紫金土调色,才会采用二元配方,这与我们现代所用多元配方亦有本质区别。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次生高岭土,无需多元配方制坯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瓷器。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资料看,最早使用二元配方制坯的陶瓷产区是景德镇。这与景德镇地区的原料构成有直接关系。元代以前,景德镇蕴藏有丰富的优质次生原料,宋代湖田窑青白瓷已誉满天下。它与广大南方地区一样都采用单元配方制胎。元代以后,随着优质原料的逐步减少,景德镇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始寻找新的制瓷材料。当他们发现麻仓山的高岭土后,就试用高岭土烧制瓷器,由于麻仓山高岭土烧结难度大(含铝高),他们就试着往里添加瓷石,用以调整烧成温度,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优质白瓷,二元制坯工艺就此产生了。它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而多元配方制坯工艺在全国的广泛使用,应当是民国以后的事情。采用多元配方制瓷,一是要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化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瓷胎的化学成分,并懂得通过调整配方来提高瓷胎品质。众所周知,清代以前都是外国人向中国人学习制瓷技术,根本谈不上引进。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前后,彩釉欧洲传教士开始将先进科技传入中国。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画珐琅就是典型的外来技术。二是要有先进的加工机械,才能很容易地将那些坚硬的材料大量粉碎成制瓷用的细粉,这在古代也是很难的事情。
鉴定胎质是采用单元配方还是多元配方,是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
用肉眼观察古瓷胎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泥质感,细腻中带有温润的光泽。即便是大件器物的胎质也会有泥质感,尽管颗粒略粗一些,大小不均,但与具有沙质感的现代仿品还是不同。古陶瓷的胎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两处铁黑色杂质。杂质过多就不正常了,说明它没有经过淘洗处理或者现代仿者有意添加所致。自隋唐时期白瓷出现以后,对原料进行淘洗,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近几年,笔者见到一些青花瓷器,黑褐色铁点遍布器身,致使许多初学者误认为早期青花器就这样,是胎质粗糙的标志。其实不然,白胎是青花的基础,如果瓷胎中有大量铁杂质,谁又会用这种原料来生产青花瓷呢?生产出来也不会有市场。这些布满铁点的青花瓷都是现代景德镇造假者杜撰出来的新品种,用它来糊弄外行人。
在古陶瓷的颜料加工工艺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陈腐。所谓陈腐,就是将淘洗后的泥料进行长期放置,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并保持一定水分。泥料在陈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能大大降低瓷胎烧结时的热应力,以防炸胎,提高产品合格率。前两年,笔者曾见到景德镇一厂家,他们为仿制元青花可谓不遗余力,请来景德镇最好的师傅为其操盘。仅绘画一项,每件器物就要付近万元工钱。为此他们在乡下建了一座柴窑,从选料到烧成,各项工艺完全按照元代旧制,绝不使用现代机械。只可惜由于急功近利,所用原料没有进行长时间陈腐处理,最后烧出来的高仿元青花大盘全部炸底。为了弥补损失,他们把大盘全部打碎做旧,按出土瓷片出售,结果还是赚了一笔。绝大部分仿制者都不会等几年时间去陈腐原料,而是通过改变配方,来调整泥料的热应力。这也给科学鉴定胎质带来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