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瓷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其上所绘皆为神仙瑞兽等。晋以后的瓷器上出现了一些文字,有的是“物勒工名”,如“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有的是吉祥语,如“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央)”;还有纪年文字,如“甘露元年五月造”。但这些文字多为刻画,并非毛笔所书。书画艺术与瓷器的结合始于唐代,至民国时期,经历了长沙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的漫长历史过程。
民间瓷器多为实用器,其商品性明显。既然是商品,必然就要推销。从长沙窑开始,瓷器上就出现了很多画龙点睛的广告文字。
长沙窑的题诗瓷器,除了几件瓷盘和瓷枕外,都是瓷壶。这些瓷壶为饮酒用,唐人称“注子”。唐人习惯饮酒作诗,瓷壶题诗便顺理成章。“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这首瓷诗和白居易《问刘十九》大同小异;“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一个落魄文人多么无奈又洒脱的心态(图1);“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夫君征战沙场,相思何为,只有饮酒寻醉。这些瓷壶题诗大量成为装饰,与其商业目的分不开。诗歌之美与瓷器之美的结合,将消费者引入具有文化享受的高雅境界,在豪饮中赏诗作诗。长沙窑瓷壶上还有一些直白易懂的广告文字,如“美酒”、“美春酒”、“酒醖香浓”等。“言满天下无口过”更有一种包容自信的气度。
磁州窑的文字装饰主要表现在瓷枕上。匠师们把宋、金、元时代社会上流传的诗词、曲、赋、格言警句等,用各种书体抄录在瓷枕上面,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磁州窑的酒壶和酒罐上文字内容和其用途有关,“清沽美酒”、“醉乡酒海”、“漫说杏花村”等,都是直接为所盛之物作的广告宣传。而“暮雪江天”、“我有三江水”则将饮酒者的豪迈胸襟体现得淋漓尽致。磁州窑瓷枕上常盖上戳记,有“张家”、“王家”、“李家”、“赵家”等,说明有很多窑厂竞相烧制。其中以“张家”、“王家”的制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这两家的窑戳有“张家造”(图2)、“古相张家造”、“王氏天明”、“王氏寿明”等。这些戳记规格大小不一,横竖有别,有双栏单栏,有时还两个戳记并用。瓷枕上的戳记,其实就是商标,起到广告宣传和防伪作用。
元明清青花瓷上也有很多文字装饰。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的一只高足杯上,题写“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表明了器物的用途。嘉靖万历时期的民窑青花,还出现了前朝不见的颂语款和吉祥款,如“富贵佳器”(图3)、“上品佳器”、“精制”、“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等,体现出民窑制瓷工人对瓷器质量的自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明代早期青花瓷上除了永宣官窑款,少有文字。多年前,我在路边捡拾到一块瓷片,胎质粗疏,发色灰暗,砂底,圈足根部两面斜削平切,有永乐民窑青花的特征(图4)。单圈内绘有几笔写意兰草,娴熟生动。令人称奇的是兰草右边竖着书写了四个虽显稚嫩但很质朴的行楷文字“此碗多好”。这句通俗的广告语,也许是位画工的偶然之笔,更有可能是窑主那粗通文墨的顽皮小子趁着窑工们午睡柳荫,即兴涂鸦之作。有幸这只如同错版邮票本该毁弃的碗不但烧好了,还被运到千里之外的扬州,成为我研究古陶瓷的珍贵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