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662~1722),为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书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图:“康熙御制”蓝料楷款
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官窑款,以青花钻料书写为多,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较少。青花书写款,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写于胎骨之上。
康熙官窑款,楷体占95%,篆体只占5%。康熙前期,官窑楷书款,笔划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厚,布局宽大;后期字体渐趋清秀。楷体“康熙御制”官窑款,多用进口珐琅彩料写就,字体道劲敦厚,外围双方框,方框的外边线较宽。蓝色珐琅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深重。六字楷书官窑款中的“清”字,有两种写法。“康”字下部的“水”多断开。“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状的“臣”与“已”或“巳”组合而成。康熙篆体官窑款,则为细硬的铁线描。
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书“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红瓷、天蓝釉瓷等宫廷文房用具,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