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砖工堤,与楚州河下古镇的石工堤、洪泽湖大堤同属于古代运河水利工程的实证,对于研究淮安的水利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1年5月中旬,在楚州区运河防洪控制工程建设工地上发现了约3米高、200米长的明代古运河砖工堤,根据堤砖上反写阴刻的“邰窑”、“江都窑户朱宾”等字样,初步断定为明代之物,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次惊现200米砖工堤与楚州河下古镇的石工堤、洪泽湖大堤同属于古代运河水利工程的实证,对于研究淮安的水利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发掘的“砖工堤”位于淮安古城墙的西南角,毗邻淮阴驿,是个十分重要的码头集点。
楚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张驰认为,此砖工堤与楚州河下古镇的石工堤、洪泽湖大堤同属于古代运河水利工程的实证。砖工堤折射了古人的智慧,见证了淮安人民利用运河、保护运河、受益于运河的历史,对于研究淮安的水利史、中国漕运史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在此附近河道中发现的船只残骸、马匹尸骨以及大量的铜钱、银元、铜器、陶器、青花瓷器、龙泉窑瓷器碎片等生活遗存,充分说明了昔日淮安南船北马的繁华,有力地印证了淮安明清时期作为“运河之都”和全国漕运指挥中心的历史地位。
刻有铭文的砖面
曾经辉煌而繁华的砖工码头
砖工堤是淮水安澜的见证
这一段砖工堤,与楚州河下古镇的石工堤、洪泽湖大堤同属于古代运河水利工程的实证,对于研究淮安的水利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淮安地处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淮安是一个水灾频发的“洪水走廊”,尤其在黄河夺淮的影响下,淮安人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
为让城池免遭水灾,淮安历代官员都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修筑。据《河防一览》载,总河潘公吸取并推广前人的“砖石兼砌法”,即下埋石4层以固其根,中布砖12层以坚其身,上覆石2层以胶其面,“凡历4旬而工竟”,时值“天启甲子(1624)仲冬”。又据《淮安水利志》载,康熙38年,重建西门护城石工,长386丈,砌石11层,加高矶心闸南石工、砖工共786丈,后一句说的正是这一地段。
砖工堤为大运河文化再添新遗产
“这一砖工堤是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新发现!”尹增淮、程杰等几位淮安文史、考古专家对明代运河砖工堤发出这样的感叹。
据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程杰介绍,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总数有93项,名列运河沿线各市前列。而此次发现的明代砖工堤又将大运河淮安段的遗产总数刷新为94项。
几日前,在市、区两级考古专家们的共同协作下,专家们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细致地观察了不同年代泥土演变年轮的痕迹,终于使昔日曾经繁华而辉煌的明代砖工堤砖工码头“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