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文化>>|
长兴紫砂 何时能成壶

发布:2011-7-15 15:05:3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字体: ]

长兴紫砂馆建成于2011年5月,总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馆分为五个区:序区、长兴陶土文化发展历史展区、长兴紫砂工艺的形成过程展区、长兴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区、紫砂工艺展区等。图为长兴紫砂馆序区。

    长兴紫砂馆建成于2011年5月,总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馆分为五个区:序区、长兴陶土文化发展历史展区、长兴紫砂工艺的形成过程展区、长兴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区、紫砂工艺展区等。图为长兴紫砂馆序区。

长兴紫砂馆紫砂工艺展区。

长兴紫砂馆紫砂工艺展区。

蒋兴宜紫砂作品

蒋兴宜紫砂作品


  近日,长兴县人大财经委员会一份关于加强长兴紫砂产业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再次引起了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带着这份关注,记者日前来到长兴,走进一家家紫砂工作室,了解长兴紫砂的生存现状,记录下长兴紫砂业者为传承和发展紫砂业做出的努力。

  与宜兴山水相连、矿脉互通的长兴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先民就开始制陶。长兴陶土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与宜兴素有“南陶”、“北窑”之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化的紫砂厂成立,乡镇个体作坊迅速崛起,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品出口占浙江陶瓷的第二位。

  然而,企业体制改革后,长兴紫砂厂的原技术骨干纷纷创办个体紫砂工作室,虽然维系了长兴紫砂的存在,但时至今日,仅有13家尚在运营,从业人员只剩50余人。虽然长兴紫砂近年来在全国和各专业评比中屡有获奖,但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行业管理无从下手,紫砂人才后继乏人,矿产资源流失严重。对此,长兴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长兴发展紫砂产业的优势独特,有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的紫笋茶,有茶圣陆羽撰写茶经之地顾渚山下的金沙泉,作为发展长兴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长兴紫砂应该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壶”在保护

  与邻居宜兴相比,长兴紫砂在人才、工艺和影响上,确实逊色不少,这种事实和现象今后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但长兴紫砂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许多长兴紫砂业界人士认为,只要措施得力,保护得法,在同一紫砂文化圈内,长兴紫砂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

  这种优势首先是资源,长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主要分布在小浦、槐坎等多个乡镇,吸引了不少宜兴紫砂业者越界至长兴购买,现在长兴一吨好的紫砂泥在宜兴最高可卖到8万元。如此好的收益当然使得不少长兴人趋之若鹜,然而资源再好、再多毕竟是不可再生的,它总有枯竭的时候。对此,一些长兴紫砂业者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规划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其次是人才,长兴紫砂业者现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6名,其中年已古稀的蒋淦勤先生还是国家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的获得者,作为浙江紫砂工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蒋淦勤先生的声名已为国内紫砂业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所熟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宜兴一代紫砂大师蒋蓉最小的弟弟蒋淦勤和他的两个哥哥蒋淦方、蒋淦春先后移居长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几十年殚心竭力,培养了长兴大批紫砂人才,带动了长兴紫砂业的勃兴。可以这么说,紫砂世家蒋氏的传承人已在长兴生根、开花、结果。在长兴一座僻静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蒋淦勤的侄子蒋兴宜。作为蒋氏紫砂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蒋兴宜已用自己的名字将长兴和宜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已届天命之年的蒋兴宜自小在姑妈蒋蓉、父亲蒋淦方和两个叔父蒋淦春和蒋淦勤的指点、传授和熏陶下,而今已卓然有成。蒋兴宜于2006年获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有的作品除了在全国和各专业性的评比中获奖外,还在紫砂壶拍卖专场中被藏家拍走。当记者问起是继续留在长兴呢,还是会往宜兴发展?蒋兴宜憨厚地笑了笑,“这个想法还是有的,毕竟就目前的现实来说,去宜兴发展可能机会更多。”不过,在长兴生活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同道好友,不是说走就好走了。陪记者一同前往的一位长兴紫砂业者认为,只要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蒋氏紫砂是可以和长兴其他几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建民、吴伟华、傅一平、钱樟法一起,成为长兴紫砂的“金字招牌”的。

  “壶”在传承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尽管长兴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少长兴紫砂业者源于对这一行业与生俱来的守望和追求,自觉和不自觉地担当起了这份责任。记者在调查和了解中发现,现在长兴紫砂业者依然存在着从业人员偏少、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工艺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这固然有其历史和客观原因,但是现有紫砂业者安于现状、带徒传艺的积极性不高和自愿进入该行业的年轻人不多也十分明显。

  在绿树掩映的半匋居紫砂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刚从杭州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半匋居主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傅一平先生。傅一平在记者面前小心翼翼摊开了一把用宣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紫砂毛坯原壶,其上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傅一平说,这是杭州一位书画名家自己绘制的,想让他镌刻一下,然后再回炉烧制。作为一位紫砂业者,傅一平的书画篆刻造诣也颇为精妙,他是中国书协会员,也是西泠印社社员,同时还担任着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使得他在紫砂壶铭文和题饰镌刻上得天独厚、游刃有余,沪上书画名家程十发先生亲书“江南刀客”四字题赠于他。但傅一平并非藏技于身,秘而不宣,在傅一平的对座,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把紫砂毛坯原壶上对着字画原迹镌刻着,傅一平不时在旁点头微笑,傅一平解释道,这位年轻人是位书法老师,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几年下来,镌刻技艺已较为娴熟。

  在金陵陶坊,长兴县紫砂陶艺协会秘书长、工艺美术师陈土良颇多感慨。作为长兴紫砂界的资深人士,陈土良见证了近30年长兴紫砂业的兴起、发展和目前的停滞局面。陈土良1984年至1987年曾担任国营长兴紫砂厂厂长,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选送了一批年轻人前往江西景德镇学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厂里的骨干,并为长兴紫砂厂曾有的辉煌作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成为目前长兴13家个体紫砂工作室的主要业者。陈土良认为,长兴紫砂想要继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才的传承和培养尤其重要,像董建民、吴伟华、蒋兴宜、傅一平、钱樟法这样身怀秘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只要为之搭建多种平台,完全可以再多带几个紫砂工艺人才出来,为长兴紫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大师包括像陈土良这样的10余位工艺美术师目前带徒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培养一名紫砂工匠,仅仅是工匠至少得两到三年,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很难予以自觉践行。二是紫砂壶制作毕竟是一门传统工艺,要想学有所成,需要耐得住寂寞,现在年轻人自愿学艺的不多也是现实。

  “壶”在创新

  任何一门传统工艺要想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关注时代,紧随时代,创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紫砂亦然。当然,这创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把握和传承之上,否则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刚刚落成不久并对外开放的长兴紫砂馆,倘佯在馆内的五个展区,听着长兴百汇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蒋文春、丁惠玲两位主任的介绍,记者见证到了长兴紫砂工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馆内陈列的琳琅满目和形式各异的紫砂作品,记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长兴紫砂业者深厚的传承和创新能力。这其中,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钱樟法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现年45岁的钱樟法的传统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学院派”的设计构成理念,将儒雅气韵与太湖石“漏皱透空”的特质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紫砂壶在记者看来,更像现代陶艺作品,更具观赏效果,而不仅仅只是“壶”之一途。

  在常人看来,同行难免相轻,可记者碰到的长兴几位紫砂业者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钱樟法将传统紫砂工艺和现代陶艺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浙江是文化之邦,人杰地灵,有中国美术学院这样国内一流的艺术学府,有西泠印社这样国内一流的学术团体,只要长兴社会各界和政府打开思路,是有条件让长兴紫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还有浙江每年有这么多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只要长兴有吸引他们施展才华的条件,相信长兴紫砂业是可以“壶”起来的。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