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何新明:
我从事陶瓷产业刚好30年,3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把石湾镇一家普通陶瓷厂,做成今天在行业内和消费者心目中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东鹏陶瓷,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佛山也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制造业名城。
如今,中国已超越意大利和西班牙,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建陶生产和出口基地,佛山建陶产品年产量达20多亿平方米,占全国总量50%,全世界的37%,培育了以东鹏、鹰牌、蒙娜丽莎、新明珠、新中源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
但随着佛山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陶瓷企业的大规模聚集与城市发展之间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主要表现有:第一,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传统优势上,增长更多是规模扩张的结果;第二,产品的技术、信息、文化含量以及附加值均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贡献度,成为建陶产业继续成长的瓶颈;第四,国际化程度不高,自2001年起,中国建陶企业先后遭到印度、韩国、巴基斯坦及欧盟各国反倾销调查,并屡屡被征收惩罚性关税,陶瓷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自2007年起,佛山市政府提出“要陶瓷,不要污染”,要求“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推动建陶业加快改造提升和产业转移,扶持优势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当时佛山陶瓷业界都很担心,大批企业外迁,佛山陶瓷优势何在?转移的费用和成本由谁来出?因为迁一个厂的损失少则3000万~5000万元,多则1到2亿元,当时我是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还带了一批企业负责人去找市委市政府对话。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和很多市民也在问,产业转移会不会带来城市产业空心化?“腾笼换鸟”,腾出来后,“鸟”在哪里?有什么新产业衔接?大家心里都没数。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人员也不理解,因为制造业都转移了,财政收入怎么办,公务员工资怎么发?所以那时候反对的声音大于支持的声音。
但市政府推动建陶产业升级转型,建设“总部经济”的决心很大,没有商量余地,说干就干,几年下来,佛山340家建陶企业,最后留下来的是68家。通过产业的转移,为新生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90家落户佛山,比2007年增加了20家,2010年,佛山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7个,中国名牌产品25个,参与研制国家及行业标准457个。“十一五”期间,佛山招商引资83.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73倍。
借助转型升级,佛山建陶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今年面临国家持续的银根紧缩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全国陶瓷产业出现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现象,如淄博、法库、夹江和江西省等各建陶主产区,有些地方企业停产比例达30%,而佛山是所有陶瓷产区表现最好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佛山有建陶企业要停产。
外界还担心,佛山建陶业大量转移出去后,对接纳它们的地区会不会带来新的污染?其实,陶瓷不等于污染,现在陶瓷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了,我们的转移不仅仅是把现在的旧厂房、老设备搬过去,我们会使用更先进的设备,采用最新的技术,特别是在环保上提高了要求,投入非常大,以东鹏为例,光在环保上增加的投入每年就在300万元~500万元之间,异地新建的厂房里,跟我们原来在佛山的厂房条件是不一样的,通过陶瓷产业新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新材料的研发,以及环保技术的提升,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新的产区,看不到外界所担心的“污染转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