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青花淡描缠枝花卉纹碗一对。
康熙青花人物花觚。
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展览大厅里,正在进行着“赏珍轩藏瓷:康、雍、乾彩瓷文博会特展”,赏珍轩的主人,就是资深的古陶瓷藏家郝子民先生。
郝子民出身于收藏世家,其曾祖郝毓椿老先生为前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在浙江海盐任职四品,后归故里山东济南授学,嗜收藏瓷器书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几代人艰辛积累传承,赏珍轩主人郝子民,如今收藏的瓷器已达数百件,尤以明清官窑瓷器为大宗、为精妙。
康熙时期的凤尾瓶
7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古陶瓷专家李知宴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授课,课余,本报记者邀请他给讲解展览中的几件瓷器。在“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的橱窗前,李知宴说,所谓的“凤尾尊”是康熙时期所发明的一种瓷器造型,晚清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说到这种器型“凤尾足长而丰,底处溢散开,略同凤尾,故名”。
从画法上看,这件凤尾尊的上部画文人,下部画武士,每个人物或老持成重,或气宇轩昂,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所画服饰一丝不苟,画法很流畅;芭蕉、湖石、花草、云气等等的表现,让结构紧凑,使布局精当;而浓淡阴阳、层次分明的处理,青花成色、鲜蓝青翠的运用,使得这件器物达到了康熙青花所特有的“青花分五色”艺术境界。
李知宴说,这件器物底部圈足处“二层台”的处理手法也是康熙朝的特点;器物胎体洁白细腻,俗称“糯米胎”,釉面光洁润泽,整体风格雍容华贵、气度不凡,是康熙青花瓷中的精品。
雍正时期的一对碗
在一对“雍正青花淡描缠枝花卉纹碗”的橱窗前,李知宴评价说,这对碗造型规整、秀气,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光洁润泽,青花发色淡雅,外绘缠枝莲花,最下层绘借边变形莲瓣纹,内心绘折枝莲花纹,整体绘画布局规矩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底部圈足修整成“泥鳅背”型,碗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字体中规中矩,是典型的雍正时期官窑器。
李知宴认为,这对碗应该是半成品,仔细看,青花绘画上有的地方用料浓,有的地方青花用料淡,整体上色彩搭配不够完整协调,它应该是要在淡的部分轮廓内加上彩色,再进窑烧制一下,才算是最后的成品,本来是要做成“斗彩”或是“青花五彩”这个品种的瓷器,但由于某种原因,后面的工序未进行完,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明朝、清朝都有传世半成品,故宫和其他一些博物馆都见过传世半成品作品。
唐英的笔筒
在一件唐英亲自监造的笔筒前,李知宴说,乍一看,这个笔筒好像是镶嵌了大理石的木头作的,实际上是瓷器,是一件仿木纹、石纹的象生瓷四方笔筒,四面大理石分别是四首七律诗,我们这里列举一首,“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树依依村色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卯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这么四首七律,都是乾隆帝的御制诗,每首后面分别钤有“乾隆”、“御制”、“惟精”、“惟一”印章,那么我们就可以掂出这件笔筒的分量了。
李知宴说,唐英祖籍沈阳,是满人,因世袭贵族而为官,雍正四年开始从事陶务,雍正六年从年羲尧(年羹尧哥哥)手中全面接管陶务,一直工作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七十五岁时退休,不久就去世了。唐英这个人很厉害,一方面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肯专研技术,另一方面能吃苦,与下层技工劳工同吃同住,体恤下属,有很高的威信,下属都乐意效劳,在从事陶务的二十八年中,共仿古、创新达五十七个品种,现在故宫、上博都藏有他亲自制作的瓷器,正是唐英使乾隆一朝的瓷器生产达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历史上称“唐窑”,现在景德镇还有唐英的塑像。
在深圳文交所展出的这件笔筒从技法来说,也是一件粉彩器物,所谓粉彩也称“软彩”是在俗称“硬彩”的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它的色彩更丰富,色彩种类更多,但其老旧后只是磨损变淡,而不会像五彩那样成片的脱落,象生瓷基本上因为要求色彩丰富、自然,都是采用粉彩的装饰技法。
李知宴认为,这件象生瓷笔筒就是唐英制作的一件文房精品,高14厘米,宽10.4厘米,又有御制诗文,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直接为乾隆皇帝书房陈设所用,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国内顶级拍卖行类似的象生瓷笔筒近几年都拍过上千万元,这件笔筒的价值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