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现场为收藏爱好者鉴宝。
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分享“鉴宝”感悟
昨日下午,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特别策划了以“收藏与鉴赏”为主题的讲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收藏大家望野先生不仅向收藏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鉴宝”故事和一些鉴赏古董艺术品的小窍门外,还现场为市民“鉴宝”。不过,不少市民不辞劳苦地从镇区带着自己收藏的古玩“宝物”前来“鉴宝”,却纷纷被鉴定为“赝品”。
当一位藏家将一只漂亮的“转心瓶”拿到望野面前时,他细细端详了一下无奈地说:“其实像这种乾隆年间的‘转心瓶’,本来就是皇室定制的,目前存世的非常少。”
望野随即告诫在场收藏爱好者,“乾隆年制‘转心瓶’在社会上流传的已经十分少,大家在市面上买对的可能性,比买中彩票的可能性还要低一千倍。”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下,将近一个小时的专家“鉴宝”过程中,真正被认定为“真品”的古董只有极少数。当藏家李先生拿着清道光年间的杯子上台并被专家鉴定为“真品”时,全场爆发出了一阵掌声。
高手教路:鉴别古董一“掂”二“摸”三“看”
“有时候,触觉会比视觉更加敏感。”望野昨日还向东莞收藏爱好者透露自己的“鉴宝”窍门。
“我首先会‘掂’一下,感觉一下那种分量。另外,还可以‘摸’一下,感觉一下釉面的光滑程度和触感。”望野举例,不少是“修补”过的陶瓷品,肉眼是难以看出来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手摸来感觉到,哪里有问题。“如果你摸到哪个地方有点黏黏的,或者摸到哪里不舒服,那肯定这件器物是有点问题的。”
望野还提出,通过观看整件器物的气象是否符合那件器物的朝代特征,也有助于鉴定藏品的真伪。“就好像唐三彩,就一定会带有那股盛唐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