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官窑冬青釉赏瓶

天青釉鱼篓尊

辽代象耳尊
日前,“维莲有约”古瓷高峰论坛在上海中福古玩城举行。著名收藏家胡平提供了历年收藏的古瓷精品供论坛展示,并由维莲、王殿英、黄家祥等多位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进行点评与鉴定认证。专家认为,藏品体现了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收藏界的实力;其中数项,如明代釉里红云龙纹大罐、元末明初青花牡丹缠枝纹玉壶春瓶、辽代赤峰窑剔刻缠枝牡丹纹挎壶、辽代鸡首壶等,更是古瓷收藏品中难得的珍品佳作。
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会荣誉理事、收藏家胡平,并将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培养兴趣 好学好问
“在古陶瓷的收藏道路上历经二十多个春秋寒暑,最先始于兴趣。 ”胡平先生说,“当时见河岸边、道路旁散落的片陶碎瓷,我不禁止步俯身,细察瓷片上的图案花纹……看多了,便感到其中大有学问:不但各朝各代的型制有异,就是同样造型的也有胎骨、釉色之别。特别是瓷器纹饰,千变万化,有的随意,有的严谨,有的构图简洁,有的纹饰布满器身……而通过不断排比分析,我深感鉴别明清瓷器(主要是青花瓷)的关键,是要理清每一朝代纹饰的特点。这是我收藏古陶瓷经历中一个重要的心得。 ”
胡平说 “随着兴趣的提高和眼界的扩大,我发现要真正走上收藏之路,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于是就去新华书店买一些有关古陶瓷鉴定的书籍,同时也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也经常跑图书馆,那里专业书籍的品种远远超过一般书店,虽然不少书籍一下子无法看懂,但我如饥似渴地硬啃,有时借回家看到深夜。这段看书的经历使我大体了解了我国历代古陶瓷的特点,并掌握了一定的鉴别依据,结合过去看瓷片的经验,反复比对,并结合器型、胎骨、釉色、纹饰等分析研究,终于在收藏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
“但无论是瓷片还是书籍,都只是收藏的初级阶段,没有一定数量完整的古陶瓷作为鉴赏对象,终究是纸上谈兵。无论是收藏爱好者或收藏家,都必须到市场上去经受考验,经历‘惊险的一跃’,这样你才能真正知道鉴定的学问是多么深奥,真正领会我国古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胡平说。
多看假货 练就火眼
“凡是在古玩市场淘宝的人都深知‘鱼龙混杂’四字的内涵。在这个靠眼力定价的地方,稍一不慎就难免走眼,后果就是定价失度,最终是金钱的重大损失。但这学费你必须交,也值得交。据我所知,初涉收藏之道的人,没有不付学费而获得丰厚回报的。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只是付的学费相对较少而已。 ”
胡平认为 “收藏的关键是明辨真伪。这个困扰我多时的难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其实这个难题不可能完全破解,即便一些著名鉴定家和收藏家也不例外。既然有收藏,就会有造假,非一纸禁令所能杜绝。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要多看书、多实践、多比较、多请教、多总结,尤其重要的是最后一条——多看假货。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六多’,实践下来很管用。 ”
躬逢盛世 谨慎收藏
回首收藏历史,胡平先生感慨万千: “收藏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但真正能形成较大群体,并产生众多大家的时代并不多。如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还有两宋相对稳定时期,再有就是明代的中晚期、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年间,这些时期都出现过光辉璀灿的收藏名家,究其原因,无非这几个历史阶段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近年来, ‘盛世收藏’的话题不绝于耳,业已成为收藏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收藏事业之所以达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峰,就因为今日中国正处于新的盛世。作为一个收藏家,我有幸生长于这个历史时期。躬逢盛世,深感欣悦。”
胡平认为,收藏是种历练,历练心情,历练文化,历练眼光,因此喜欢收藏千万谨慎!他认为,现在收藏知识已经普及,“捡漏”的机会微乎其微;相反,造假的技术却越来越高。他指出,现在开始搞收藏,难度很大,必须有极其丰富的鉴赏能力,或有真正的高手指点。雄厚的资金、充裕的时间和锐利的眼光——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