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宴
五彩花鸟纹盘
胭脂红梅瓶
李名宴是国内陶瓷鉴定界的大家,从19岁考上北京大学后,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从事陶瓷鉴定研究,著作等身。上周,他来深为由深圳文交所和深圳市德义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赏珍轩藏瓷:康、雍、乾彩瓷——文博会特展”的展品进行评鉴,在现场与记者分享了许多鉴定心得和古陶瓷轶事。
“天价”古董贵得有道理
当下,中国瓷器已经成为世界收藏热点,屡创出天价,也让许多藏家、投资人趋之若鹜,但也有许多人因此交出了高额“学费”。
在现场,赏珍轩主人郝子明拿出新“淘”回来的清代青花瓷器请李老鉴定,李老现场“支招”。他告诉记者,鉴定古陶瓷是一门科学,官窑瓷器的众多工艺细节,是现代作假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在工艺方面,清代官窑工艺十分精细、一丝不苟,在制作方面,无论是分段制作还是后期粘贴、打磨,官窑都不可能有一点拼接的痕迹。而在书画艺术水平方面,官窑的画匠都是当时知名的书画家,没有一丝败笔,书画上的艺术造诣也是现代不能模仿的。还有在胎质方面和历史沉淀方面,现代造假方式都会有不少破绽。
谈到陶瓷古董屡屡被拍出天价这一现象是否正常时,李老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非常正常。”他说,瓷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追求和精巧构思,是很具有民族性格的东西。“过去中国古瓷器在国际市场不值钱甚至等而下之,是因为中国没有国际地位,现在中国扬眉吐气了,价格当然应该涨。外国人一幅油画都能卖几千万美元,中国瓷器卖个5亿、10亿人民币一点都不贵。”
乾隆曾卖过瓷器
李老对古瓷器历史掌故和渊源如数家珍,他一兴起便抖出了许多“包袱”:“雍正的弟弟组织工匠‘自主’炼出了珐琅彩。乾隆曾把自己的瓷器卖给皇宫里的大臣们,很惊讶吧?”
宫廷瓷器讲求高贵精美,民窑瓷则注重朴实耐用。李老认为,陶瓷工艺主要是由宫廷推动发展的。因为皇宫烧制瓷器有专门的御窑厂,原料和技术都严格保密。只有当皇帝兴起,突然要求大量生产某种瓷器时,民窑才有可能分享到御窑厂的工艺。这时民窑便可得到皇家在烧制工艺、原料乃至经费上的支持,完成皇帝“钦宪”的任务后,民窑可以继续生产该种瓷器,只是不能有题款。
宫廷陶瓷当时只能偶尔通过这种“机缘”自上而下流传,基本上一直囿于皇宫贵族的“小圈子”。即便是那些“钦点”民窑生产的瓷器,大多也是卖给官僚、富商、大地主等上层阶级,一般老百姓是不容易得到的。“正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所以虽然清朝瓷器生产在我国瓷器工艺史上已到了最高水平,但并没有普及到民间。流传到海外的也大多是民窑瓷。物以稀为贵,大家现在都爱好收藏了,它的价钱就高”。谈起如今官窑瓷价格“一路飙升”,李知宴如是说。
深圳藏家“心态很好”
作为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李知宴与深圳“缘分”不浅,他说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赴香港讲学时就曾多次路过深圳,前两年还应邀参加“市民文化大讲堂”对古瓷器收藏相关知识进行普及。“1980年代的时候深圳还没有收藏的观念,收藏的高潮在香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之后,深圳出了一批好的收藏家,一批明清国宝级的古董也在深圳出现。但是有些收藏家的专业水平不高,时常买到外形好看的赝品。”
不过深圳收藏家对待文物鉴赏实事求是的态度令李老印象深刻,他觉得这是“素质高”的表现。“深圳收藏家总体而言心态还是比较平和、比较理智的,没有人刻意要你说这个东西是真的,因为我自己的性格是不能说假话。当然人不是神,不可能百分百准确,但是我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说什么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