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行业正经历着比金融危机时更大的考验:原材料、燃料价格的疯涨,节能减排、能耗标准的倒逼,特别是去年来国家对楼市的调控,连带建材市场都陷入持续低迷。近日记者深入全国最大的建陶基地佛山调研,众多企业却显得颇有底气,新明珠、蒙娜丽莎等一些龙头企业今年以来的销售仍有20%左右的增长。
这种底气,来自于广东建陶业的华丽转身。以东鹏、新明珠、蒙娜丽莎等一批建筑陶瓷龙头企业在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通过横向上下延长产业链、纵向内外推广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了率先突围。在这一纵一横调整中,也清晰地勾勒出广东建陶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路径。
痛苦蝶变
从“建陶重镇”到“产业总部基地”
今天,全省建筑陶瓷产业清洁生产现场会就选择在佛山举行。这个昔日“蓬头垢面”的高耗能传统产业“清洁”转身的背后,正是传统产业寻找符合产业实际的转型升级路径探索。盛夏时节,汽车驱行在佛山南庄大道,街道两旁的绿树给酷热带来一丝清凉之感。
很难想象,这个曾经密集400多家建陶生产企业,连空气中都有灰尘的味道的“生产重地”,正展现出清洁、高效的全新产业形象,并向产业总部基地蝶变。
在驻扎着105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陶瓷企业的佛山建陶总部基地展示厅门口,一块大液晶显示屏上滚动播着最新“中国(佛山)陶瓷价格指数”实时价格。这一指数于4月18日正式推出,是国内首个陶瓷价格指数,可以为生产商、经销商和采购商提供“一手价格资讯”。
焕然一新的产业新貌始于7年前开始的那场痛苦“蝶变”。
广东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张旗康说,由于陶瓷业在佛山颇有基础,加上门槛低,市场需求大,当年一大批佛山人投身陶瓷业。鼎盛时期的佛山陶瓷企业多达400家。可由于缺乏规划,这些陶瓷厂良莠不齐,绝大多数连基本的脱硫除尘设备都没有,烟气直接排入大气,佛山的天一下子灰起来。而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着佛山陶瓷业的发展。
回首来看,若没有当初“壮士断腕”的勇气,也就没有今天发展的从容。
张旗康说,佛山市对建筑陶瓷等高耗能企业实施了“淘汰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按照当时的标准,年纳税额在千万元以下的企业统统要关停、转移;保留下来的企业也必须进行整治提升。这条线一划,400多家企业也就剩下50多家。
大量重污染、高耗能的陶瓷企业的关停、转移,让佛山重新迎来了蓝天白云,也为清远、肇庆、河源、云浮、江门等承接地带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打消了此前人们关于GDP和税收的忧虑。以“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为例,2006年当地陶瓷行业的产值是117亿,企业75家,税收是2.6亿元;2010年陶瓷企业仅13家,产值却有128亿,税收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