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撼”字风波还未完全平息,近日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故宫员工摔碎宋代瓷器”一事。故宫器物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才1106件。随后,故宫方面发表声明,文物之所以损坏,是因为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由此导致文物发生挤压损坏。并且还认为,该文物可以修复。不过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民间的认同,如收藏专家马未都认为,修复后不可能完全恢复。
不过,公众对故宫方面的不满并不在于该文物是否是可修复,而是对于故宫方面的隐瞒。据故宫方面称,文物毁坏的时间是发生在7月4日。尽管故宫方面否认瞒报,认为自行设定一个月的调查时限并未违反相关规定,但是在公众看来,如果没有内部人员向外界透露,可能故宫这次的文物毁坏事件还是会被内部消化,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媒体对于故宫的质疑已经演变成为对于目前故宫博物院不透明的文物保护制度,而并非仅仅是一品一物的质疑。
公众的质疑是有理由的。回到上次的“撼”字风波,虽然文物被盗案已经了结,但是公众还是对最后的结果充满怀疑:“故宫大盗”石柏魁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到100斤,且一腿残疾。这样的窃贼最后如何能够爬上10米之高的墙壁,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也是从这件窃案开始,公众对故宫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充满了怀疑,而坊间也时不时的传出故宫文物流至民间的传闻。
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当下不透明的文物保护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文物馆藏内的文物是属于国家所有,馆藏单位必须妥善保管。但是由于文物众多,很多博物馆并未能对这些文物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以故宫博物馆为例,号称具有150万件馆藏,但是这些馆藏是不是都已经归档整理,造册登记?这还是一个疑问。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未见到一个非常清楚的列明明细的展品统计。既然连建福宫这样的一个建筑都能够被故宫有关方面辟为商业用地,公众更有理由怀疑不少内部人士会通过内部混乱的管理制度将不少馆藏据为己有。
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即便是那些已经登记造册的文物,如果遭遇到来自权力的干扰,现有的规定也会因此而变通。沈阳故宫博物馆门前“下马碑”的遭遇就是明显的一例。1999年6月21日,沈阳故宫门前一尊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下马碑”被一辆违章行驶的“奔驰”撞成三截,而损坏该文物的主角就是时任沈阳市常务副市长的马向东。
回到本案中来,故宫博物院的很多做法值得怀疑。尽管故宫博物院再三辩解其不向社会公开其做法有着相关依据,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这个辩解并不是那么站得住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48条的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其他馆藏文物损毁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到目前为止,故宫博物院并未说明它是否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准。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是否已经展开调查,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数。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一级文物遭致毁损这样的大事,仅仅报告给文物主管部门是否足够?而文物主管部门是不是应该另行成立调查组,而非由被损坏单位自行调查?在信息发布途径如此便捷的今天,这么重大的信息是不是应该主动公布,而非通过消息人士“谣传”开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哥窑文物被毁的事件还将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