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周一,是景德镇“鬼市”开市的日子。凌晨3时30分,已有10余年古瓷片收藏经验的黄一堂来到国贸广场附近的街上淘宝。此时的“鬼市”人头攒动,两条呈倒“L”形的街道上,4行摊点连成一片,显得有些拥挤。
有人说,搞收藏的人如果到景德镇不去“鬼市”,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人头攒动却未现人声鼎沸
7月25日凌晨4时,在景德镇国贸广场对面的街上,记者看到,卖家租好地盘,将一块布铺于地上,从箱子里倒腾出一个个用报纸包裹的物件儿。摊位上,古瓷片、书籍字画、铜器木雕……几乎所有带点文化艺术价值的小玩意应有尽有。
在昏暗的路灯下,人们打着手电筒,三五成群,或蹲或站,细细把玩物件,有的还用放大镜在仔细地看着什么。轻声讨价还价,偌大的市场却并不人声鼎沸。
北方买卖牲口谈价钱不用说话,买卖双方各人一只手在一个棉袖套里讨价还价。在景德镇“鬼市”,买家相中卖家价值较高的大物件儿,双方就开始“咬耳朵”。买卖双方都使用“行话”,比如1毛是10元的意思,而1元则是100元。有趣的是,国内外游客中的收藏爱好者也将逛“鬼市”列为瓷都之行的重要内容。这里不少卖家甚至学会了英语、日语,做起了外国人的买卖。守着一堆土得掉渣的老物件儿,不少卖家能操一口时髦的美式英语。
古瓷片收藏者张四会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饭店门口出现了瓷都最早的古玩早市,这便是“鬼市”的前身。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鬼市”转移到了国贸广场一带,并逐渐形成了规模。每周一凌晨3时开市,总共有400多个摊位,有时候周二凌晨也开市,但规模及人气远不如周一。到上午8时,淘宝者和外地贩运者不管是否买到好货都会自行离开。
练“眼力”要交不少学费
黄一堂当年入行的时候也没少交学费,他告诉记者,早在20年前,“鬼市”好东西频频现身,只要你来得早,什么好玩意儿都可以看到,现在找到一件真正的稀罕物件儿就难了。
从积蓄1万元到10万元,黄一堂花了6年时间,而从10万元到100万元,却只花了3年时间。通过淘瓷片,如今身家已是数百万元的黄一堂告诉记者,早些年,在“鬼市”捡漏发大财的故事经常发生。有人花150元买个瓷瓶回家,经鉴定发现此乃宋代官窑宫廷御用之物,价值180万元。
当然,这些都是幸运者的收获。更多怀着捡漏心态来“鬼市”的人,结果却是买到赝品假货,大把的钞票就算交了学费。一些收藏家告诉记者,想淘到好的宝贝,没有很深的“道行”肯定会撞上“鬼”。这里的“水”很深,高仿赝品遍地都是。
黄一堂套用一句股市用语告诫想入行的玩家,“鬼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如果天天抱着捡漏一夜暴富的心态闯“鬼市”,那你最终会闯入“鬼门关”。
“瓷器、古画、古玩造假作旧的技术已经很高明,普通人很难辨出真假。不过,能淘到出自艺术家的高仿真品也不错。”黄一堂说,很多仿古瓷连专家都看不出来,这种古瓷即便是赝品,但艺术品位还是很高的。
有序发展还须行业自律
知情人告诉记者,来“鬼市”摆摊的摊贩大多来自瓷厂的下岗工人,也有不少周边的农民。他们的货源,主要是从附近乡村收购。在景德镇市区,只要动土搞建设,就可能出土大量古瓷片。老城区的斗富弄和戴家弄,是古代青花瓷片最集中的地方。而宋元古瓷片则主要来源于湖田、湘湖、银坑坞等郊区。早些年,这里不缺乏一夜暴富的神话。也许这才是“鬼市”能够兴盛的原因。
有了市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发不义之财,以租房子居住为幌子,然后掘地三尺挖古瓷片。不过由于当地加大了打击力度,新出土的古瓷片渐渐少了,大量的赝品充斥市场,它们来源于市区樊家井、筲箕坞等几个规模很大的仿古瓷生产基地。
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景德镇“鬼市”看上去人气很旺,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庞大的收藏群体和市场还需要政府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建议当地政府发挥千年陶瓷历史的优势,重点打造古玩市场。而从行业来说,也应尽快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使市场得到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