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其它>>|
故宫受损国宝41年前南京中央门外挖出

发布:2011-8-4 7:57:53  来源: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字体: ]

  “故宫的这件宋代哥窑盘受损,作为一个亲自把它从墓室中捧出来的老文物工作者,我很痛心!”面对着电脑屏幕上受损的国宝,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原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员季士家喃喃自语。近日,北京故宫国宝级文物“宋代哥窑盘”受损震惊全国,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件文物出土于南京中央门外。昨日晨报记者找到了当年两位考古发掘者中唯一在世的季士家先生,披露这一国宝文物出土、辗转前往北京的尘封往事。

  【哥窑盘现身王侯墓】

  农民挖地基时发现“王侯大墓”

  昨日,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表示,损坏的这件文物是1970年10月在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出土的文物。季士家感慨,当时张家洼的农民文物保护意识非常高,虽然没有奖励,他只请农民吃了一顿饭,但是把明代王侯汪兴祖的大墓完整地保护下来了。

  1970年,南京还没有成立南京市博物馆,当时的文物管理发掘机构是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今南京市文物局前身)。而当年参与发掘明代东胜侯汪兴祖墓的两位考古专家中,南京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蔚然先生已经去世多年,而季士家先生是唯一在世的亲历者。“当年挖到哥窑盘的地方不是故宫专家说的中华门外,而是中央门外的张家洼。”季士家向记者澄清。当时,一位农民在张家洼附近平整地基时,突然挖到了一个“硬块子”,仔细一看像是砖头,难道发现了文物?农民立即向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汇报。当时,南京市文管会派出李蔚然和季士家两位考古人员前往张家洼,季士家至今还记得,他俩是从中央门车站那边走到张家洼的,在路上就花了一两个小时。

  走到现场一看,“有明城砖,规模很大,基本就能判断是明代王侯大墓了。”后来在墓室中发现的墓志铭证实,墓主人正是明朝朱元璋手下大将,后封东胜侯的汪兴祖。

  阁楼式墓顶竟有仿木结构斗拱

  在解放前,这座王侯大墓曾经被国民党军队在顶上挖过壕沟,因此墓室后部的墙壁、券顶已经被破坏。考虑到土方工程量非常大,因此李蔚然和季士家就选择只清理了墓室内部。“这个工程一共只花了两天时间,按照现在几个月的考古速度来看,确实是快了一点。但当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算是历史局限吧。”季士家告诉记者。

  有一部盗墓小说叫做《鬼吹灯》,讲的就是盗墓贼进入墓室,首先会点一根蜡烛,一旦蜡烛熄灭,盗墓贼必须迅速离开墓室。而在这座大墓发掘时,季士家确实发现了点灯的容器一个破碎的大缸。“我是从墓门进入墓室的,就在墓室门口处发现了一个大缸。这就是当年的长明灯。”季士家告诉记者。

  “我走进墓室一看,心里非常震撼,这座大墓内部竟然是阁楼式的,还有用砖做的斗拱呢!”季士家感叹。他又拿来纸笔,一边给记者回忆41年前走进大墓时的场景,一边为记者画下当年所见到的一些建筑和器物。

  他告诉记者,这座大墓的墓室分上下两层,就像一个阁楼,每层又间隔成前后两间。而另外一个让他吃惊的现象是,在每个角落里,都有一根圆形的倚柱,这些柱子都有1米多高,是用筒瓦连接,中间填满石灰,看起来都非常美观。

  哥窑盘装进帆布书包背出墓室

  而最让李蔚然和季士家欣喜若狂的是,由于这个墓室保存完好,一大批琳琅满目的金银饰物、陶瓷玉器展现在他们面前。而至今让季士家赞叹的是一套“云龙纹金镶玉带”,里面一共有14块玉带饰,雕刻精美的玉器和金器组合在一起,美丽又高贵。“现在这套金镶玉还保留在南京市博物馆呢,经常展出。”季士家表示。

  那么,当年一共出土了多少文物呢?季士家先生表示因为年代久远,他已经记不清楚了。记者查阅了1972年李蔚然先生在第四期《考古》杂志发表的文章后发现,当年一共发现了随葬器物74件,分陶器、瓷器、玉带饰、金银器、铜饰、铁武器和石墓志。

  而本次故宫受损的这件“宋代哥窑盘”却深刻地留在季士家的记忆里。他表示,一走进墓门,就很惊奇地看到一大摞盘子堆放在墓室的角落里。他走上前去拂去灰尘一看,“青瓷,有开片,厚实。”立即就判断这应该就是哥窑瓷。“这是宝贝啊,民间有传说,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季士家告诉记者。

  在当时,即使是国宝级文物,运送也是单枪匹马。季士家告诉记者,他数了一下,一共有11个哥窑盘,其中大盘3件,中盘1件,小盘7件。“我当时带了一个帆布包,把11个哥窑盘装进去背回了朝天宫,上交了保管组。”季士家表示。

  最新进展

  故宫博物院处理相关责任人

  网民认为处理“偏轻”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3日发布消息称,根据有关规定,故宫博物院对造成宋代哥窑瓷器损坏事件的责任人作出处理,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对于这样的处理,网民普遍表示不满,认为处理过轻。为此,记者3日下午致电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了解故宫博物院对事故处理依据。陈丽华副院长表示,此处理依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第10章“奖励与惩罚”之第86条。

  记者试图进一步了解该条文具体内容,故宫有关方面表示,此为故宫博物院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对外公开。新华社

  【咋去北京的】

  季士家:

  用两件哥窑盘换了一堆明清瓷

  受损事件发生后,记者向知名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进行了求证,当得知了受损瓷器的编号之后,叶佩兰通过查询,确认该件文物为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发掘的明代洪武年间汪兴祖墓的出土文物。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也证实,损坏的这件文物是1970年10月在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发掘的明代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文物,当时哥窑的盘子出土了11件,其中有两件“划拨”给故宫。一件釉水稍好的就是现在损坏的这件,定为一级乙等,另外一件在地底下受到腐蚀而釉面失光。

  那么,北京的这两件“哥窑盘”到底是不是“划拨”给故宫的呢?季士家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记忆,这两件哥窑盘根本不是“划拨”给故宫的,而是当时的南京市文管会与北京换的。“换来一堆明清瓷器。”季士家表示。当时北京虽然是首都,但是由于北宋哥窑瓷器非常珍贵,在全国数量又非常少,因此才与南京交换的。

  【年代存疑】

  这两件哥窑盘

  可能不是宋代而是元代的

  瓷器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故宫损坏的瓷器全称应该为“哥窑葵瓣口折腰盘”,曾在故宫库房工作40余年的她,用手亲自摸过、用放大镜研究过这件文物。“目前,这件文物属于宋代还是元代,在业内还存有争议。”叶佩兰介绍说。

  南京一位从事过多年考古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从考古界的实践来看,出土的哥窑瓷都是创烧于元代。宋代墓葬没有出土过哥窑瓷。从南京来看,1975年溧水永阳镇发现一个元代窖藏,出土了19件文物,有哥窑器4件,这4件正是典型的元代器物。而从汪兴祖墓来看,他是明代人,墓中放了11个哥窑盘,最大可能也是明代的上一代元代的哥窑瓷,而不是跨了一个朝代的宋代烧制的。

  【记者探访】

  北京哥窑盘的“兄妹”

  在南京市博生活好得很!

  两件哥窑盘去了北京,而其他的哥窑盘都在哪里呢?记者从南京市博物馆了解到,其他的9件哥窑盘都保存在南京市博物馆,其中有1件正在展出,其他瓷器都安静地躺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库房里,安静地享受“特殊保护”呢。

  昨日记者来到南京市博物馆获悉,当年汪兴祖墓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玉带和一件哥窑盘在展出外,其他都保存在库房里。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南京市博物馆刚刚落成的“玉堂佳器”展厅。这座去年9月份刚刚落成的新展厅曲径通幽,如同江南园林一样的展厅可谓是“豪宅”了。走进展厅,绕过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哥窑盘的陈列位了。

  记者看到,这件哥窑盘有多棱,也是开片纹饰,但是奇怪的是,在哥窑盘周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官窑盘”字样。南京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宋燕表示,他们从来都叫官窑盘,但其实这就是汪兴祖墓出土的哥窑盘。

  与北京的“同墓兄弟”遭遇不测相比,南京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哥窑盘可谓享受特殊待遇了。除了住在这么奢华的“豪宅”里,安保严密,就连光线都不一样。宋燕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文物,这里打的灯光都是冷光。此外,除了这件展出的文物外,其他哥窑盘都珍藏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地下库房内,享受特级安保、恒温恒湿,十分安全。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