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所拥有的常识中,博物馆似乎一直都是保存文物、传承文明的专门场所,文物在博物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然而,近日一件有悖常理的吊诡事件却发生在中国最知名的博物馆:一件国宝级的宋代盘子,被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一个“低级错误”压碎了。
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浮在千年文明古国之上:碎了的,真的就只有那个盘子吗?
“祸起”微博
7月30日晚,前知名媒体人龙灿发布微博,称故宫继失窃案后,“又出大事了”—“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行内人士都知道,此古董每件数亿元。”
这条消息迅速蔓延,并引发了多方关注。据央视新闻中心记者杨阳称,就在龙灿发布微博后不久,一位名为张昕的跑文物口的记者随即向故宫博物院核实,但被告知“并无此事”。同时,许多网友也表示“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但不管人们相不相信,事情真的发生了。次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办公室证实:2011年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经过十几日的调查认证,于7月21日初步对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作出判定:人为操作不当。
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从2010年起,故宫开始做宋代五大名窑的官窑检测工作,共检测了50多件完整器物。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又开始进行哥窑的检测工作。
一位长期在省级博物馆工作的文物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博物馆负责检测工作的主角,通常是一种名为无损检测仪器的设备。这种检测仪器,可以利用多种原理检测出文物的成分、质地等参考数据,而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对文物进行取样,避免了对文物本身造成的损坏。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需要被检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空间上的位移,这就增大了文物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故宫的这次事故,很有可能是把文物放在仪器上时发生了碰撞。”该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这位专家的猜测很快便得到了证实。7月31日下午,苗建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此次检测确实采用的是无损检测仪器,而在将器物放入样品台时,需要将样品抬升到一定高度进行调焦。但是,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了错误的数值,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
不能说的秘密
“故宫失手损毁这只六瓣葵瓣盘为清宫旧藏,乾隆爷当年仔细把玩过,还曾为此作诗一首,谁知命运多舛,事隔二百多年后,碎骨于科学仪器之下,让人扼腕叹息。”8月1日晚,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资料记载,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以纹片著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称之为冰裂纹)。由于宋代哥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今人只能从传世作品去解读哥窑历史。
据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字资料馆”数据显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共藏有国家一级文物1797件,其中包括10件宋代哥窑精品。而这只被压碎的六瓣葵瓣盘,则被圈内人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即使到现在,我知道的信息也并不比公众知道的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在圈子里颇有声誉的马未都这样说,语气中带着无奈。
马未都的心情也许代表了许多人的感受。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这起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在7月4日,为什么故宫方面直到7月31日才出面证实,而且还是在龙灿爆料、舆论压力倒逼之后?而面对媒体质询,故宫从否认到承认的前后态度转变,是否显得过于傲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当馆藏文物发生损坏时,博物馆应立即上报文物主管部门,但故宫至今仍然没有将事故情况上报,这样的处理方式又是否有瞒报之嫌?
面对这些质疑,有消息称,故宫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年轻的科研人员,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彻底调查。
据苗建民介绍,事故当事人是一位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就来到相关实验室工作,进行过正规的培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她来操作这台设备,算是资深。她曾参与了去年对50多件古瓷的检测,没有出现过情况。却没想,这一次出事了。
故宫方面称,由于事故发生以后,这名科研人员认为自己输入的数值是没有问题的,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仪器出错,避免对厂家、对当事人都有可能造成伤害,故宫规定了一个月的调查时限,是“鉴于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因为“这是故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并不存在瞒报情形”。
“然而,在调查与上报事故之间,存在着什么矛盾之处吗?”爆料人龙灿显然对故宫的说法“不买账”。
尽管类似事件鲜有发生,但此番故宫的做法却不免让人想起另一个未曾公开的案例。
8月1日下午,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教授史吉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多年前,国家曾主持有关人员编排一套一级品文物的出版物,在对文物拍照记录的过程中,当时在河南省博物馆就曾发生过工作人员无意间打碎一件一级品玉器的事故。在当时,河南省博物馆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通报批评,也开展了内部通报批评,但最后也并未追究什么人的责任,也没有对外公布。
“因为从主观判断上,他是无意的,不可能开除公职,尽管这个玉器可能价值连城。”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事实上,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已较为健全,但是,在众多的管理条款中,还并没有哪项规定指出,一旦馆藏的文物出现损坏,博物馆有义务向社会主动公布。而在国外,这样的规定比比皆是。
“在外国人看来,文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只要关注这个事情的人都有权利知晓。因此,在法国,卢浮宫里蒙娜丽莎的画像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必须马上通过媒体发布出去。而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网页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征集到新文物的消息,很详细地介绍什么时间征集到怎样年份的文物。这样的观点,在中国人员看来显得有些不可理解。因为我们的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往往是我们自己人研究、入库、保存,然后在某一个时机或展览与公众见面,这个时间差有可能间隔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所以入藏时是秘而不宣的,谁也不知道,同样地,出了事故,也没有向公众告知的意识。这其实说明,我国博物馆在贯彻国家公共性方面还不完备。”史吉祥说。
谁的故宫?
除了在对馆藏文物的信息公开方面持有不同意见之外,我们也许从几则事例也可看出中西方对于保护文物态度的异同。
1983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5周年暨大阪建城400周年,日本大阪21世纪协会邀请中国陕西省文化局赴日本,在大阪世界博览会会场里举办了由读卖新闻社举办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这也是兵马俑首次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展览。自当年10月1日开展以后,盛况空前,短短61天内就有140万人参观。
然而,10月23日下午,一名暴徒越过铁栅栏,打碎玻璃橱,推倒了一具高1.92米、重300公斤的“军吏陶俑”,致使这具陶俑受到严重破损。暴徒当场就被逮捕。
事后,日本大阪21世纪协会专务历史加藤良雄代表该会会长松下幸之助到中国驻日大使馆表示道歉,随后,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松下幸之助还亲自向中国国家主席发去谢罪文书,赔偿1亿日元并且完全修补了破损的兵马俑。
“通常情况下,我国文物在跨境展出时都会有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并由相关的公司来承运。但如果只是在国内巡展,据我所知,还没有保险公司开设这样的险种,也没有博物馆为馆藏文物投保的个案。”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09年8月,一辆工程车撞坏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瞻园门口的一只石狮。经文物专家鉴定,石狮制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价值在60万元至80万元。
事情发生以后,由于肇事方并不涉嫌犯罪,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肇事方就赔偿问题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拉锯式”谈判,最后向肇事司机、司机所在单位及肇事车保险公司等三方提出了赔偿文物修复费及贬损费60万元的要求。
“事实上,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文物损坏,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来说,如果是外部人员对文物造成损坏的,都是采取教育和追究经济责任的处理方式。但是,像故宫这样的由于内部人员造成的损坏,无论在国内外,似乎都还没有明文规定应如何处理。在国外因检测而出现事故,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案例。”史吉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如果要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关键还是要提高博物馆从业者的素质。“你能想象得到,在2000年以前,堂堂的故宫博物院连一个博士都没有吗?”
作为博物馆学家,史吉祥曾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过对比。他说,除了在策展方案上考虑更加细致之外,台北故宫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他们的工作人员并非是以此为生,而是真心喜欢这样的工作。而我们大陆的博物馆则长期存在用人制度上的弊病,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从事博物馆事业需要的是一种宗教式的精神,因为真心热爱才会认真负责,这在西方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大多数的从业者却并非如此。这样一来,难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马未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无论故宫方面如何辩解可以把碎了的盘子修复好,但我们都知道,破损的文物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无论是故宫的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一定要接受教训,提高责任心,以后小心再小心。”马未都说。
8月1日晚,故宫通过央视公布了被压碎了的盘子的照片。但有网友发现,从照片细节上来看,被摔碎的盘子似乎并不是原先的那一只。因此,有人大胆质疑:那只碎了的盘子究竟是原件,还是已被“狸猫换太子”?故宫里的那些国宝们,都还安全吗……在经过了今年的“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和“解雇门”之后,公众对于故宫的不信任感似乎再度升级。
“中国的大型文博机构对于文物资源、收藏品几乎进行着垄断性的占有,绝大部分作品和文物我们都没有参观过。可能有许多藏品,连录入、登记的数据都没有,内部的制度我们无从了解也无从监督。整个博物馆的体制,开放性、透明性、专业性都不够,比如说出入库登记、检测要求、运输过程、保险措施这些都应有完备,但这些都不被外界所知,就连文物的基本资料都没有被外界所掌握,网络上也没有公布。如果这一次没有媒体人透露信息,可能文物被打破的事情仍然不会为人所知,又或许原来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也不一定。如果故宫继续这样下去,谁还会相信它呢?”艺术批评家周文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前,故宫除接受新华社和央视的采访外,并未对更多问题作出回应。新浪微博上,“故宫博物院”的官方账号也已于7月30日停止更新。
收藏家马未都:“小心小心再小心!”
故宫文物受损事件发生后,时代周报记者曾尝试与多位曾在故宫工作过的文物专家联系,均被告知“不方便接受采访”。8月1日晚,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始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并对事件的发生表示十分痛心。
时代周报:普通主妇在家一失手摔了个盘子,也许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故宫的工作人员失手,却打碎了一件国宝。这种事情你以前听说过吗?
马未都:这种事太少了,属于偶然性事件。过去测试文物需要取样下来进行测试,而现在基本都是以无损害原则,采用无损检测仪器,是一种新仪器,以至于工作人员不熟悉才出了问题。
时代周报:你一向关注文物收藏,就你所知目前这个盘子的受损情况究竟如何?
马未都:肯定是损失严重,但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也是看到新闻之后才知道。即使到现在,我知道的信息也并不比公众知道的多。
时代周报:对于这次故宫失手损毁的六瓣葵瓣盘的市场价值,你如何评估?
马未都:价值无法估量!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更何况,这是一件宋代哥窑的珍品。
时代周报:故宫博物院称,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不成问题。你怎么看?
马未都:我们都知道,破损的文物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所谓文物修复和修复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把一个破损的文物修复成型,能够便于观看。另外一个概念则是你本身是好的,但是因为坏了要重新修复起来,这样无论修复技术有多好,也不能达到原样,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它黏合在一起,又呈现一个完整的状态,但它和文物没破损之前完全是两码事。
时代周报:我们应该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什么教训?
马未都: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只能接受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度发生,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后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