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故宫所藏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以下简称“哥窑盘”)受损,引发关注。修复能否保持其原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省文物交流中心修复科科长高桂林,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瓷器修复经验的行家,他为 “哥窑盘”的修复工作提出三点建议。8月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他。
【建议一】
浸泡清洗烘干需格外细致
故宫内的工作人员说,要修复“哥窑盘”需要一个周密的方案,高桂林这几天也在仔细琢磨,要修复完整,最关键的一步是“清洗”。
高桂林介绍,宋代哥窑主要特征就是釉面上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这种特质导致哥窑瓷器的韧性很差,再加上数百年的传承、氧化、侵蚀等原因,瓷器的胎体已经很酥了。“修复的第一步是清洗,哥窑瓷器洗起来尤其要下工夫,因为盘子本身就是开片的,缝隙中藏污纳垢,只有清洗干净,才能确保粘接效果。”按照高桂林的做法,通常是浸泡、清洗过后,再放入专用烤箱里烘干,让水分发挥后再粘接,需格外细致。
【建议二】
高级特质粘胶才能匹配高端瓷
“粘接”作为修复瓷器的核心技术,考验着修复者的技艺,而且用的胶也要精挑细选。“修复过的东西,有时候轻轻一掰就下来了,这就是用的胶有问题。我买的胶是进口的,10毫升的价格就达到130美元,可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还在用10元一瓶的胶。肯定只有高端材料,才配修复高端瓷器。”
之后,高桂林介绍起工作室展柜上的各种文物,无论是青花瓷的盘、开片的花瓶,还是粉彩的碗,它们都是修复好的器物。记者盯着大大小小的瓷器研究起来,根本看不到修补痕迹。
【建议三】
用颜料打底后再彩绘
修复的最后一步是彩绘,在粘接处进行色彩或图案的补差或描绘。“目前关于瓷器修复问题,国内存在很多观点,一些老专家认为瓷器就不用修,修了也会老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材料易变色、老化、修复寿命短来说的。但我并不是很认同,修复后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用的颜料不对。我们目前用的材料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时间考验的,可以保证瓷器在常温状态下,100年不会质变。”因为涉及行业“秘密”,高桂林不便于公开颜料的配比方法,但他却表示,如果故宫愿意让他修复“哥窑盘”,他很乐意接手。“尤其是这种虽破损严重,但基本上没有缺失瓷片,修复的把握更大。”
其实,对于哥窑瓷器的修复,高桂林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就拿他正在修复的一个乾隆年间的青色哥窑包袱瓶来说,这器物与故宫的“哥窑盘”工艺特征很像,虽不及故宫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开片瓷,“瓶子是汶川地震时损坏的,送过来时是一堆碎片,我粘胶的时候就要先用颜料打个底,到时候再经过彩绘工序,修复后无论是釉的颜色,还是上面的开片细纹都和原件没什么差别。”高桂林笃定地说。
本报记者 孙轶琼
■点击
能不能修复完好?
“哥窑盘”受损后,马未都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盘子摔碎是无法修复的,高桂林却否定了这一说法。他曾经亲手修复过一件“直径不足17厘米、壁厚只有0.2厘米、碎成30多片、还有几处缺失的元代青花瓷盘”。对着电脑中放大的图片,高桂林向记者展示瓷盘修复后的细节,连青花上彩的黑褐色凝聚斑都被呈现了出来。“永乐大盘、宣德官窑碗、元青花、宋代元代的官窑、哥窑及明清仿官窑、哥窑的器物等等,我们每年修复大约200—300件瓷器,很有经验。”高桂林说。
民间有一种说法,“瓷器缺个边不值半文钱。”对此,高桂林说道,“这种宋代哥窑的藏品的文献价值、工艺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价值,已经属于稀缺资源,每件藏品的出现都会给观者带来无限的遐想及丰富的审美享受,修好它们,传承给后人,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
故宫处理责任人网民认为“偏轻”
据新华社电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3日发布消息称,根据有关规定,故宫博物院对造成宋代哥窑瓷器损坏事件责任人作出处理,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对于这样的处理,网民普遍表示不满,认为处理过轻。为此,记者3日下午致电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了解故宫博物院对事故处理依据。陈丽华副院长表示,此处理依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第10章“奖励与惩罚”之第86条。
记者试图进一步了解该条文具体内容,故宫有关方面表示,此为故宫博物院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