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受损宋瓷”一事日前成为新闻焦点,日前更有消息称: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士家先生和南京博物院专家为故宫“纠错”,称这个破损的“盘子”不是哥窑,而是官窑!到底是官窑还是哥窑?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专家徐崴先生和山东省博物馆的白云哲先生。
◎出土专家>>故宫用一堆明清瓷器换得官窑瓷器
对于受损的宋瓷,故宫方面称是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而据《扬子晚报》报道,当年参与发掘明代东胜侯汪兴祖墓的两位考古专家中,南京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蔚然先生已经去世多年,而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原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员季士家先生是唯一在世的亲历者,他表示“当年挖到哥窑盘的地方不是故宫专家说的中华门外,而是中央门外的张家洼。”
季士家先生回忆称,1970年的10月,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一小土山的南麓上发现明代东胜侯汪兴祖的墓。当时一位农民报告说在自家地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这批瓷盘就是我清理出来的,当时整齐地摞在墓室的右墙角。”
“不得了呀!这批东西在考古简报公布后,震惊中外。故宫方面得知消息,主动提出要用明清瓷器和我们交换。”季士家先生说,故宫当年是用一堆明清瓷器换得了其中两只盘子。
同时,季士家先生表示,他认为破碎的这只盘子是官窑盘,不是哥窑瓷,而且断代是南宋。与此同时,南京市博物馆另一位文物专家也坚定地表示故宫称破损的盘子是宋代哥窑盘是错误的,应该是南宋官窑青灰釉瓷盘。
◎故宫专家>>学术争议导致认识不同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组长徐崴先生,他称自己不便接受采访。但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说:“官窑还是哥窑?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当记者问及是否因业界“官哥不分”的观点而产生不同的鉴定结果时,他说:“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而且这个争议不是几十年的问题,而是在古代文献中就存在的,在对两种器物的描述上就存在一些差异,很难一下说清楚。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可辨别,这两种瓷器本身就不是一码事。但是因为在学术上存在着争议,所以在鉴定实践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同的标准和认识。”记者随后拨打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先生的办公电话,但是一直没有接通。
◎省博专家>>官窑哥窑有相互影响的因素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官哥不分”,是说两种窑口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也有不同点,从客观因素上说,产生“不分”的原因是复杂的:北宋南渡以后,以杭州为政治中心,不少学者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推测,这两种窑生产地点、生产的时代很近,有互相影响的因素。现代人对古代文物认识的深度还不够,这就像双胞胎,尽管两个人很像,但还是有细微的不同之处。比如同样一件文物,有的博物馆鉴定就定成官窑,可能到了另外一个博物馆或许就鉴定成哥窑的了。但是到现在,在考古发掘中一直没有发现哥窑的窑址,所以哥窑的“身世”还是个谜。
白云哲先生曾在省博当过多年的保管部主任,对于网友和媒体对故宫受损宋瓷的关心,他认为,大家对文物的关心是个好事,说明全社会的文物意识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但不要过分地“关注”。要说哪个博物馆没有文物破损事故,这很难,因为偶发的因素很多,谁也不敢百分之百地打包票。这几十年国内文物保管的条件、管理规章、研究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一个文博人员的角度来看,各博物馆都应该把故宫这次事故当成惨痛的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官哥不分”之说由来已久
其实,凡是对古陶瓷有一定常识的人大都知道,从明代至今,古陶瓷领域一直存在“官哥不分”之说。“官哥不分”指什么?这是说,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以区分。明代的高濂曾经在《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高濂还在书中写道,明万历进士屠隆列举他的众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并提,不予区分。不过,这里的“官窑”是指狭义的北宋南宋官窑,而不包括汝官窑和钧官窑。因为它们与哥窑的差距太大了。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经说:“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我们能看到的哥窑跟官窑的造型,没有大的区别。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很多瓷器,在这本书上定为官窑,到另一本书上可能就定为哥窑,有时区分它们确实很困难。”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所以不少研究者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对此,马未都曾推测:“哥窑有开片,官窑也有开片;哥窑有紫口铁足,官窑也有紫口铁足。那么有没有可能它们是一种东西呢?有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南方的吴语发音中,官、哥不分,北方人听起来都一样。吴语中管官窑叫‘guo ya’,北方人听起来就是‘哥窑’。所以有人认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瓷,就是宋代的官窑,因为南北方语言上的误差,被人为地分成官、哥两种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