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碎瓷属南宋官窑,而非哥窑”
南京古陶瓷专家称其不具备哥窑金丝铁线和大小开片特征
在南京朝天宫展出的1970年出土于汪兴祖墓的官窑盘。
故宫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原样照片。
上海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葵口盘(1127年-1279年)
“对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测试也能把瓷器损坏?我觉得故宫博物院负责检测的人就是门外汉,他的行为就是犯罪。”昨天,曾亲自参与发掘瓷盘出土的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史研究专家季士家极为气愤地告诉早报记者,这几天他一直在关注受损瓷器的新闻,发现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介绍的这件破损文物的名称、来历以及数量时错误重重——“出土的地方位于南京北郊中央门,而非南京南郊的中华门,他们竟然对文物出土的地理位置也搞错了”。另外,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26年的古陶瓷专家程晓中还指出,故宫受损的那件瓷器并非属于哥窑,而属于南宋修内司官窑。
“故宫被损瓷器属
南宋修内司官窑”
昨天,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26年,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责任鉴定员(古陶瓷)、南京博物院鉴定征集部研究员程晓中认为,故宫那只破碎的瓷盘不是哥窑盘,而应该是官窑盘。
程晓中认为,从电视及报纸上公布的受损瓷器照片来判断,故宫的那件碎成六片的“哥窑”瓷器应该属南宋修内司官窑。1970年10月在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发掘的明代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了11件青釉开片瓷器。当时由于认识的局限被定为“哥窑”。1996年到2001年间,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在杭州凤凰山对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量南宋修内司官窑残器,可以说是鉴定修内司官窑的标准器。全面、完整地揭开了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神秘面纱。曾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窑”所在,修内司官窑后来被称为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博物馆所在地)的“孪生哥哥”。
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主要特征是:薄胎厚釉,釉色以粉青为主,釉面润泽,有多层开片(俗称“冰裂纹”),通体满釉,多数用支钉和垫饼“双支烧”。这些特征与汪兴祖墓出土的11件青釉开片瓷器完全相同。因此,这件瓷器属南宋修内司官窑而非哥窑。
程晓中表示,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目前只有故宫博物院及各大博物馆有一些藏品,与南宋官窑、汝窑等出产瓷器的特征都不一样,根据明代人的记载,哥窑被称之为金丝铁线,有两种开片,大开片里面套着小开片,这是哥窑最显著的特征,而此次故宫的受损瓷盘不具备这种特征。
程晓中还告诉早报记者,中央门那批文物出土的时间是1970年,而修内司官窑直到20多年后才被发现,所以当年的鉴定难免会有失误之处。
“一堆明清瓷器
换去了两个宋代瓷盘”
据季士家介绍,1970年南京还没有成立南京市博物馆,当时的文物管理发掘机构是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今南京市文物局前身)。而当年参与发掘明代东胜侯汪兴祖墓的两位考古专家中,一位是南京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蔚然先生,已经去世多年,而自己则是目前唯一在世的亲历者。
据季士家回忆,1970年的10月,在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一小土山的南麓上发现了这座墓,而当年还是农田,是一位农民在张家洼附近平整地基时,突然挖到了一个“硬块子”,仔细一看像是砖头,怀疑是文物,便立即向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汇报。当时,南京市文管会派出李蔚然和季士家两位考古人员前往现场。
季士家记得,该墓葬规模中等,内部是阁楼式的,墓室分上下两层,每层又间隔成前后两间,还有用明城砖做的斗拱,墓室顶部是用青石板盖起来的,在每个角落里,都有一根圆形的倚柱,这些柱子都有1米多高,用筒瓦连接,中间填满石灰,看起来都非常美观。
“解放前,这座墓葬曾经被国民党军队在顶上挖过壕沟,因此墓室后部的墙壁、券顶已经被破坏。但是因为整个墓葬没有发现任何盗洞,因此墓葬内部保存状况非常好,完整无缺。”季士家告诉早报记者。“墓葬内的瓷器是我亲自清理的,那一叠瓷器是放置在墓室右墙角处的,具体有多少我现在也不太记得了,但是除了这些瓷器外,我们还在墓室内发现了一批精美的玉带。”
前天,故宫方面称,两件南宋瓷盘是以“调拨”形式从南京运往北京的,季士家指出,当时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与故宫博物院平级,根本不存在“调拨”的说法,当时汪兴祖的墓葬被发现后,刊登在考古简报上,故宫博物院得知后,主动提出要用明清瓷器与他们交换,后来经过协商,用了一大堆明清瓷器才换去了其中两个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