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事故发生不能因噎废食
连日来,各种舆论再次聚焦故宫受损瓷器的修复,虽然,有关方面称“修复后相似度有望达到98%”,但舆论似乎依旧不依不饶,质疑四起。
当文物修复这个鲜为人知的“神秘”领域渐渐走近公众的视线时,更多的疑问涌现出来。文物修复会不会修掉历史沧桑?衡量修复有没有一个“修好或者没修好”的标准?民间藏品修复有没有渠道?如何解决文物修复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针对这些问题,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文物保护专家和业内人士,试图解开锁在文物修复上的“金箍咒”。
“我们现在需要做到的是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结合起来,对古陶瓷进行综合研究,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从以前取得的成果来说,这条路是对的,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故宫博物院不会因为出了一次事故我们就不做这个科研了。但我们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我们在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都是为了指导今后工作中如何避免、杜绝这类事故的发生,不能因噎废食。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玉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做任何事情都不敢说是百分之百,但需要的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作风。“就拿陶器彩绘和壁画保护来说,如何在显现加固等修复完成后,能够使文物保持一个比较好的保存状态最为关键,而不是眼前弄好就行。”李玉虎透露,以前有些地方的文保人员在修复文物时,将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新材料、新工艺大面积应用到文物本体上,结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做文物修复保护,其实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临床诊断和观察很重要。”李玉虎说,自己在做乾陵唐墓壁画修复时,不但先要研究清楚文物“患病”的机理,还要做到取很小的一部分做“临床试验和观察”,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文物"医生"出现青黄不接
“我国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有230余万件,但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只有6000余人,专业资质单位不足200家。文物保护专门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柏,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张柏说,我国目前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达80多万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多处,馆藏文物达2300多万件;民间收藏的文物虽然缺乏统计,但数量相当可观。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有大量文物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损毁风险,有不少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残缺不全,等待修复。然而按目前的人员状况和修复进度,完全修复现有待修复文物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
“修复人员感觉还不够用,我现在的压力特别大,要在5年时间里修复近30件秦陵出土的青铜水禽。”8月5日,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邵安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修复一件青铜水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需要耐心,还需要更多的修复人员。
文物修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制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张柏为此建议教育部,支持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技术学院,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各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或者整合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力量,在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增设有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技术人才。
民间残损文物修复成难题
“我收藏着一件明代瓷罐,非常漂亮,可惜的是,前年搬家时不小心摔破了,那个心疼啊,就别提了。”家住西安水文巷的收藏爱好者刘俊虎告诉记者,为了修复这件瓷器,他这两年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寻找修复人员,或被博物馆拒之门外,或因修复专家事务繁忙难得一见,只能无功而返。
藏家对文物修复的愿望是迫切的,他们也在寻求各种门路试图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之中。需求量巨大,预示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重重障碍使得民间文物修复之路崎岖不平。
近年来,随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需求的扩大,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古玩市场可以偶见“古玩修复”的招牌。但据知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民间的修复条件、修复技术难以达到保护性修复的要求,致使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再次受损的情况。“有一些修复人员的修复是具有破坏性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称,现在的民间文物修复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如瓷器修复中使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丢弃原件碎片,进行大面积配补;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等。还有的人以石膏充当缺片,这样虽然好操作、易塑型,但也存在着色难、无瓷器质感的问题。
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民间文物修复需求日益迫切,但修复机构难以寻觅,修复人才严重匮乏,修复技术让人担忧,修复价格使人茫然……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藏家。
呼唤文物修复出台统一标准
文物修复到何种程度就算是修好了,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文物修复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伤害文物,不能破坏文物内部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内部的物理化学结构。修复人员在提取待修文物后,先进行照相、记录、查阅资料,然后用手术刀在文物不起眼的地方,取少许样品化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的文物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进入修复阶段后,必须用同年代、同质地、同颜色的文物残片修补。
有关专家表示,现在提到最多的就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但是一件文物修到什么程度就算好了,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文物修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解放后,国家把民间的老艺人都集中在大单位,老师傅带着徒弟,手艺就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修复方法。修完之后对文物如何评判,每个人有自己的文物修复理念,大家的认可也都不一样。所以,呼吁国家能出台关于文物修复保护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