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工产品出口取代非金属矿初级产品出口,建筑用石、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和水泥熟料、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等成为我国建材主要出口商品,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口完成了第一次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自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我国建材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民币升值和部分建材出口受反倾销影响,我国建材产品出口正面临第二次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即从数量增长转向效益增长。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结构调整最为显着。而建筑用石和建筑卫生陶瓷出口是商贸企业为主导的,受商贸企业多而散的企业出口结构的制约,建筑用石和建筑卫生陶瓷出口离岸价格难以跟上人民币升值步伐,难以应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高载能产品出口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前,平板玻璃年出口量在3亿平方米以上,金融危机以后,平板玻璃出口量持续下降,2010年,平板玻璃原片出口不足800万平方米。由于国内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建筑技术玻璃出口已经转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技术玻璃、优质平板玻璃出口。
2010年以后,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提高出口价格应对部分国家地区的反倾销。
2006年,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量曾经达到3613万吨,占当年全国水泥产量的2.9%。当时水泥产品平均出口离岸价格每吨只有30多美元,水泥出口主要靠出口退税获利。取消水泥出口退税政策以后,水泥产品出口量持续下降,2010年,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量只有1616万吨。但水泥产品平均出口离岸价格每吨已经提高到50多美元。
金融危机以后,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金额的增长,远远超过出口数量的增长。今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4716元,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升值4.09%。上半年,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离岸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1.1%、13.4%和21.2%,远远超过同期人民币升值幅度。
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结构亟待调整
2010年,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分别出口46亿美元和41亿美元,占建材出口总额的45%。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遭遇部分国家反倾销,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增速下降。今年2月,建材商品出口同比下降,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量减少是主要原因。第一季度,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出口离岸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9%和4.3%,与同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基本相当。4月份以后,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出口价格有较大幅度调整,上半年,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出口离岸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4.1%和7.1%,也只能勉强抵消同期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
制约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是这两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企业结构有所变化。对比其他建材主要产品,建筑技术玻璃出口中,大型生产型企业集团出口占60%以上;玻璃纤维出口大型生产型企业集团出口占70%以上,其中,仅巨石、重庆国际、泰山玻纤3家就占55%;大型生产企业集团水泥产品出口份额在85%以上,其中,海螺占半数以上。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水泥生产企业能够控制出口产品价格。而多年来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出口数量庞大,但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几十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却有近万家商贸企业在经销。在陶瓷砖出口中,商贸出口企业占出口总量的90%;卫生陶瓷出口中,商贸出口企业占出口总量的60%;建筑用石出口中,商贸出口企业占出口总量的95%。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中,最大的商贸企业也只占出口份额的2%,多而散的商贸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价格话语权,只有靠低价竞争和提高出口数量获利。调整出口商品品种和质量结构,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出口价格,从追求出口数量向追求出口质量和效益转变,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和反倾销的正确措施。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用石商贸出口企业多而散的局面,无法适应出口结构调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