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故宫,除了文物什么都缺
导语:盗窃事件、错字门、哥窑瓷器被毁......看起来,2011年注定要成为故宫的“霉运年”,传统印象中那座不谙世事、颇有“风骨”的文化殿堂改头换面,靠行政不靠专业,有投入无监管,故宫的另一种“历史积淀”在责难和诘问声中走到了风口浪尖。
一、都是公立博物馆,一个政府说了算,一个董事会说了算
博物馆在中国属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上延续着计划时代的行政级别制度,博物院内设处级机构32个,在职职工1400余人,离退休人员600余人,有“副部级故宫”之称。人事方面也直接受命行政体制,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党组书记的郑欣淼是通过文化部进行任命,其他党组成员也须由文化部履行任命程序,据财新网报道,在郑欣淼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党组书记之初,还兼任文化部副部长之职。[详细]
公立博物馆不是中国特色,但全球最大自然史博物馆选馆长不看资历看能力
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onian Institution)拥有16个博物馆及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其中成立于1910年的国立自然史博物馆(NMNH)是该机构最为重要的博物馆,不但历史悠久,1.25亿件标本更在全球博物馆中傲视群雄。而就是这样一座世界级公立博物馆,在2003年却任命了一位年仅37岁的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萨普(Cristian Samper)担任馆长,让业内大为震惊。
在“官场上”,这位新任馆长可谓资历平平。生于哥斯达黎加,在哥伦比亚长大,在哈佛大学取得自然保育学博士学位,除了曾在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机构呆过两年外,唯一的建树是担任过哥伦比亚环境部的顾问。而这位“青年才俊”显然没有辜负期望,在其任职以来,完成了该博物馆最大的一次新老交替,“使得研究焕发生机”(史密森尼博物馆语),在马里兰州建成了新的贮藏设施和实验室,领导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然史收集计划,也成功地为长期展览项目募集到了1亿美元经费,博物馆还保持了每年600万访客的稳定记录。
馆长遴选,董事会说了算,政府部门说了不算
在美国,董事会的重要工作是负责为博物馆挑选馆长,但不涉及具体经营等职能。这种借鉴公司治理的法人化做法已经在美国公里博物馆普及开来,如美国康奈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美术馆,博物馆董事会的任务只有四项:第一、协助博物馆制定政策;第二、协助博物馆募集款项;第三、为博物馆挑选一位适任的馆长;第四,为博物馆解雇一名不适合的馆长。
而大英博物馆直接受英国政府文化体育媒体部行政管辖,资金主要来自国库,但大英博物馆的管理者并不由政府指派。现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戈,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于2002年被大英博物馆理事会公推为大英博物馆馆长。大英博物馆理事会的成员也是公开的。在25名现任理事会成员中,除了英国女王任命的一名人选之外,英国首相府、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科学院以及伦敦文物学会等不同部门分别提名理事会成员,这些成员并不在大英博物馆拿工资,因为他们都是诸如英国石油公司总裁、英国金融保险公司高管,以及剑桥大学分院院长这样的社会名流。
二、都吃财政饭,一个没监管不透明,一个有财报有审计
作为享受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故宫每年获得的国家财政拨款约为3亿至4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季语)。此外,财政部曾表态,原则上只要不超过故宫总收入,要求合理的支出都会全额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是,公众很少能了解到故宫财政的运作情况,也几乎没有见过故宫财政的详细报告,更不要说审计和监管。而在是否私自拍卖了宋代书札这个问题,又集中暴露了另一大公开透明问题,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故宫博物院有多少藏品不知情,而故宫博物院也没有对外公布过自己的详细馆藏品的名单。[详细]
三种不同经费来源,一种公开模式:财报定期公布,收支全部在线公开
国外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通过基金会、财团和私人捐赠获得,跟中国的博物馆相比,更注重从各个层面收集社会资金。”目前各国博物馆的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公益博物馆由国家全额拨款支持,和中国的类似;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不管是国立、州立、市立、郡立还是私立,都有董事会或性质相同的委员会,并由专门的史密斯学会进行监督协调。大都会博物馆的经费,2006年是1.8亿美元,其中30%是自己的资金;26%是新的捐赠;13%左右是会员会费;门票12%(20美元是建议门票)。第三种是以英国为代表,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有政府拨款的,也有通过基金会管理的,还有半官方的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监督。无论是哪种形式,其财务都是对公众公开,财务状况定期在线发布,公众可随时查阅。
财政收支要经得起第三方评鉴,英国议会委托国家审计局审计博物馆财务及藏品
除了博物馆自己的定期公布,博物馆财务运作方面,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已经成为常态,声名显赫的大英博物馆的收入和开支都要上报英国国家审计局(NAO),审计局亦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受英国议会委托,定期会把审计结果对外界公布,公众也可以在其网站上随意浏览。而对于审计署来说,博物馆藏品信息也是审计重点,每年接受捐助款项、捐助藏品等信息都要通过国家审计署审计,审计报告分别发布在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审计局官网之上。
三、都是文化机构,一个为修葺而修葺,一个为历史而重塑
2002年故宫启动了自成立博物院以来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投资规模每年1亿,总计19亿,全由财政拨款。但这项大工程,却在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界引起了巨大争议。争议焦点在于,故宫在大修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是否违反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在大修过程中出现大面积更换原有材料和油漆一新的情况,有的确是因为年久失修采取的必要措施,有的,在一些专家看来,则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大修后,国家文物局一位官员对装修一新的故宫作出评价:“好像是进了影视城”。[详细]
越修缮,越破坏?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学家和考古人士达成修缮共识:真实完整比光鲜靓丽更重要
二战的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古迹遭到破坏,战后大面积修复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纷纷展开,但没有原则的“修复”让许多古迹失去了本来面目,德累斯顿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宫乃至凡尔赛宫的一些疏忽甚至错误,不仅没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甚至带来了无法修复的破坏。有鉴于此,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1964年代《威尼斯宪章》和1984年的《奈良文件》确定了文虎保护的原则:1、真实。要保存历史遗留的原貌,修复要以历史真实性和可靠文献为依据;2、可识别,修补要整体和谐,不可以假乱真。3、不但要保证真实,还要保证在古迹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痕迹的完整,因为它们保存着历史的信息。4、完整性。不但保证古迹完整,也要保护周遭环境,除非有不可抗力,一般不得迁移。
无专业,不修复,技术不成熟不能修复,每一处修缮复原都要有专业指导
法国大革命让凡尔赛宫许多区域受损,甚至遭到破坏,早在18世纪末拿破仑就曾考虑过修复,但因后续的历史变迁而未能成行。进入20世纪,法国政府曾考虑恢复原貌,但大革命之前的许多风貌如家具装饰、绘画装帧等不能解决完全重塑的问题,又加之两次大战,修复工作一搁再搁。直到1962年,法国政府授权修复工作,对于凡尔赛宫的复原才得以正式开展。
而该项修复工程一直持续至今,不仅如此,凡尔赛宫修复工程还在网上做了细致详尽的解释说明,到宫殿内的每一幅画作的修复基于何种考虑,损害程度、修复指导等都有详细说明,在修复过程中,可以细致到每个修复环节。凡尔赛宫中的建于1671年至1680年的皇后画廊历经上百年已经面目全非,2009年巴黎批准了凡尔赛宫的修复计划,为了此次修复,凡尔赛宫方面任用法国艺术史学家东尼・庞塔布里和塞西尔・古顿作为工艺指导,画家米洛万诺维奇领导着十四名画家参与修复。
四、都是公共服务部门,一个无问责无担当,一个有审批有诉讼
哥窑瓷器碎裂事故后长达26天故宫方面始终保持沉默,更早在5月8日,一蟊贼轻易洞穿号称严密部分的警报器和监视器,在一个借故宫举办的私人收藏展中,成功盗取展品,紧接着,建福宫“被改造为富人私人会所的消息有甚嚣尘上,接二连三的争议之中,故宫岿然不动,除了自行在内部悄然实施的内部问责外,所有事故似乎都没了下文。而近期更有媒体报道和知情人士透露,故宫之前的事故更多,但一直不为外界所知,我们不禁要问,一座博物馆,难道就能逃避公开问责么?[详细]
未经授权处置藏品,不列颠-联合王国博物馆馆长被解职并接受警方调查
2011年3月16日,英国不列颠-联合王国博物馆委员会宣布了一则震惊欧美博物馆界的消息,该馆馆长贾尔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因“滥用其职权并对博物馆物品擅自处理”被解职,并“移交警方接受质询”。《博物馆》杂志(Museums Journal)了解到,至少有两件藏品流失,其中一件19世纪的木质毛利人面具出现在了2010年新西兰邓巴斯隆拍卖会上。另一件前拉斐尔时代的铜雕藏品也流入开放市场。该案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但理事会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英国博物馆与艺廊委员会对博物馆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评定成绩决定博物馆第二年经费支出
英国政府在其艺术与图书不下设有“博物馆与艺廊委员会”(MGC),负责各级博物馆管理鉴定,每年定期实施博物馆业务评鉴,并依评鉴成绩决定政府对博物馆经费补助多寡。该委员会与英国博物馆协会(MA)合作,制定了一套博物馆注册准则,作为博物馆相关业务,如收藏、展示、教育、服务、安全、训练等评鉴标准。
结语:1949年以来形成的行政体制成为了故宫的另一种历史沉淀,一次次的事故的曝光后,偏安一隅的故宫博物院应当如何监管方能有效的命题,已然无从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