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义上,夹江已经和“陶瓷”成为同义词:全县共有陶瓷生产企业101家、生产线218条,年生产能力5.5亿平方米,占全省的80%、全国的15%,拥有陶瓷相关企业200余家,是西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配套中心……不管建陶业发展的燎原之火如何兴旺,其最初起源还得追溯到1987年黄土镇罗华村的第一把“炉火”。
20多年来,黄土镇始终和夹江陶瓷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由“瓷”而盛、城镇因“瓷”而兴,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典型的农业小村庄如今已华丽变身成为新兴的工业集镇,并在“两化”互动的路子上进行新的探索。
以陶瓷产业为载体
新兴工业城镇崛起
从1987年点燃第一把炉火至今,黄土镇历届领导班子都大力发展陶瓷及配套产业。如今,黄土镇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0多家,鳞次栉比的工厂生产线延绵数里,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去年工业总产值24.6亿。
陶瓷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厂务工。以黄土村为例,全村2100多人,青壮年约占一半比例,而其中约80%是就近进厂务工。黄土镇人口2.3万人,除绝大部分本地村民就近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再由产业工人向城镇居民转变,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务工,全镇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7万人。农民一边务工增收,一边又将土地流转出来进行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种植,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为城市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推动了城镇的大发展。围绕陶瓷产业,黄土镇的群众自发进行陶瓷营造、仓储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经营门市达到1500多个,成为黄土镇的一大特色,而由此也带动了餐饮、商贸等行业的繁荣。
产业发展带动了各类要素的聚集,水、电、气、路等设施日渐完善,为城镇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黄土镇场镇建成面积近3平方公里,通过陶瓷产业这个载体,近3年,黄土镇有1800多村民通过购买社保向非农人口转变。
产业集聚,促进农村变城镇;人口集聚,促进农民变市民;商气集聚,促进城镇繁荣……黄土镇陶瓷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以场镇为中心进行集中,其逐步发展的过程正是农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产业“退二进三”
让城镇宜居宜业
黄土镇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但镇党委书记李宪勤却“自叹不如”,“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很粗放,不够规范,发展的水平也还很低。”学习了省、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后,黄土镇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干劲更足了。
李宪勤告诉记者,有陶瓷产业作支撑,加上离县城仅2公里的区位条件,黄土镇推进“两化”互动很有优势。“不过这样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正是因为离城近,不能再一味依靠陶瓷产业,我们必须寻求突破。”基于此,在引导现有陶瓷企业改造提升的同时,黄土镇腾笼换鸟,提出了“退二进三”的策略: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建西部瓷都配套功能区。黄土镇将发展定位重新确定为:川西南陶瓷产品集散地、物流仓储中心。
全新的定位并不盲目,而是紧密切合黄土镇的实际情况:离乐山火车站仅2公里;省道103线和305线在镇境内交错;新修建的成乐高速连接线横穿全境……县域内交通枢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使得企业主动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与日俱增。目前,已有4家陶瓷企业将生产厂房建为物流市场,参与到为陶瓷产业配套服务的行列中。而在此之外,夹江县以黄土为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夹江物流园区,投资2.5亿元的物流项目已经动工。
过去偏重工业发展,城镇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在配套上跟不上,规划粗放。如今,黄土场镇规划已纳入夹江县城市规划,县上新规划的绕城路将黄土镇的几个村串联在一起。随着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改变,场镇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村上新近投资70多万元,对玻华大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每天晚饭后村民直接走几步就进县城散步,黄土镇实际上已经和县城连成一片。”黄土村村主任张淑芳言语中透出喜悦。
“"十二五"末县城面积要达到15平方公里,我们夹江必须要有所作为,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承载能力,黄土将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城镇功能组团,打造宜业宜居新城镇。” 李宪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