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宋代“盘子”被摔,引发一场“故宫版”全民公案。
一只宋代的“盘子”,在经历近八百年的历史沧桑后,于今年7月4日在故宫文物检测样品台上碎成六瓣。
26天后,消息得以证实,这是继故宫今年上演“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三重门”后,再次由一只盘子引发的全民公案。
瞬间,舆论哗然。
“死”后引发震荡
如果关注这则新闻的始末,那么你会发现,盘子碎后网友龙灿源源不断的爆料和故宫方面的“冷静、克制”最终引爆了公众的情绪。风波至今未止。
7月30日,盘子碎后的第26天,网友龙灿在新浪微博发出消息:“故宫失窃案大家还记得吧?没有任何人被处理。告诉大家一个震惊的消息,故宫又出大事了!”
这起“大事”即是宋代哥窑瓷器在检测阶段不慎破碎。当天龙灿便进一步详细作了说明“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一共才1106件。”
次日,故宫作出证实:“宋代哥窑代表作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件,经过调查认证初步判断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
随之而来的便是网友们针对故宫管理问题的舆论狂潮。央视主持人王凯称:“1949年接管故宫博物院到现在已经有62年了。当年接管的时候一定有个账本儿吧?能不能拿出来晒一晒?六十多年来只砸了个宋代哥窑盘?有没有对不上账的?”
另一位资深媒体人朱伟也在微博中表达:“故宫哥窑宝贝损害事故,只能说明:一是故宫里这样的宝贝太多了,而现在守着这些宝贝的人其实并不亲爱它们。如真心爱者,动它时候,难道不会战战兢兢?二是充分说明,故宫这个国营单位,在以粗率的管理来保护这么多珍贵文物,管理方式不解决,问题只能层出不穷。”
8月1日,压力之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在接受央视采访中,公布了破损文物照片,但细致的网友对比此前其他媒体公布的哥窑瓷盘图片后,指出其器形、纹路、色调均有很大差别,质疑其为赝品。
之后,故宫再次做出回应,称同类品有很多,但编号有所不同;二十多天后公布并非瞒报,而是由故宫本身内部成立调查组开始调查,只为了求得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回答;根据有关规定,对造成本次文物损坏事故的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行政警告处分。
然而,此时由这只“死后的盘子”引发的大众质疑已到达顶峰。对于“编号问题”网友称应该公开详单,而对“并非瞒报的”回答也不认可,“处分”更觉得“太轻”。
曾主持《文物保护法》起草的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说不过去的,不应该自己查。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专家也对媒体表示:完全不需要花费二十余日才得出调查结论,即便需要长时间调查,也并不会影响故宫在第一时间先对事故进行披露。
长达半月的时间里,民众、媒体与故宫之间的“攻防大战”不断升级,在“质疑与辟谣”的“模式”中,最终又上演了“故宫内部曾私分票款,事发后付10万封口费”事件。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于事故问责开始征集民意。一家网站对“故宫算不算所托非人”让网友参与辩论投票,正反方分别为“算和不算”,共177人参与,比例为166:11。
一边是广泛、细致、猛烈的质疑,一边是匆忙应对似的“疲软招架”。这起“盘碎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也被戏谑为“故宫需要多少门,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
如今,截至记者截稿前,这起由盘子引发的“震荡”仍在继续。文物损坏的消息在被证实后,国内千余家网站及数百家平面媒体对这起事件做了报道和分析,以新浪、搜狐等为主的国内一线网站更有专题页面,随时跟新消息,而龙灿的微博爆料内容也被转发数万次以上,在百度中输入“故宫文物损坏”关键字后,相关结果约223万条。
“生”前系出名门
就在这只盘子破碎后,文物保护问题被舆论频繁提起之时,其“身世、价值”也成为了人们争辩的话题。
故宫方面称这起“文物受损事件”中的主角“盘子”为“宋代哥窑代表作”,级别为一级乙,属于“国之重器”。
《京华周刊》记者核证得知,此件文物系1970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的幕府山南麓之间,明朝东胜侯汪兴祖墓中,共计同类文物12件。出土不久后,故宫博物院以“一堆明清瓷器”于南京博物馆手中换得两件,另外一只仍在故宫博物馆中。目前有两件正在展出,其余八件均在南京博物馆的仓库中。
但对于这件文物为哥窑说法,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位专家表示“错了,应该是南宋官窑青灰釉瓷盘。”
事实上无论官窑、哥窑都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之一,并且“官”、“哥”品种极其相近,
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称: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黄色为主元朝孔齐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其意思为哥官难辨。
同时,据公开资料显示,五大名窑中,汝窑和哥窑的存世量最少,而宋代哥窑的存世量更是非常稀少。原北大资源文物学院院长,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称,哥窑瓷器在国内留存数量有限,故宫哥窑藏品也不过十多件。
而另一组数据也可佐证这件破碎的“盘子”价值非凡。2008年4月1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拍卖的清雍正仿哥窑釉如意耳方壶价值为328万元,而这件藏品仅仅是清代仿制品。
因此,马未都及众多学者、网友都称其“价值不可估量”,破碎后令人“扼腕叹惜”。马未都的博客中讲到:“乾隆帝在已过古稀之年时,还饶有兴致地写过一首有关哥窑的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
“未想诗中‘破’字,二百余年后一语成谶。”
牵出更多“内幕”
就在“盘子风波”依然正浓之际,网友龙灿再次爆料:“故宫近年发生多起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的事件,相关情况未按要求上报主管部门,其中包括‘扔废弃木箱时扔掉了十多件佛像’、‘一级品明代法器人为损坏’、‘二级品佛像损坏’等”。
其他网友也将文物鉴定家裴光辉2005年9月18日所写的网上日记贴出,这则题为《故宫珍贵文物疑遗失!》的日记透露,北宋名人墨宝《五通书札》曾于1997年被故宫买了回去,但如今又现身拍卖市场,故宫被指有偷卖文物的嫌疑。
8月7日,证实盘子破碎后一周,再次有媒体爆出“文物屏风被水侵泡受损,但一直瞒报”,及龙灿爆料“以前也有四起文物受损瞒报事件中有知情人透露,事件基本属实”。
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位知情人还称:“故宫瞒报文物损坏,瞒报的其实不是文物,而是内部利益关系。长期以来,故宫出现很多文物损坏事件,没有一件被处理过,相反有很多直接责任人得到提拔。”
事实上,距离这次故宫博物院摔坏了“国宝盘子”两月前,故宫还刚刚发生了“7件展品被盗的事件”。
并且,此前故宫损坏文物事件也有一起。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内一幅被定为一级文物的字画在修复过程中不慎撕裂。
曾经为故宫建立起一整套全新规章制度的老院长张忠培,如今年近八十。他也回忆道:“1987年,刚上任不到一个月,故宫就连续发生两起窃案,一起火灾。”
对于故宫博物院接连不断上演的“离奇剧目”,有媒体也称其为“系统系故障”,从这一点出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巫志南指出,这种围绕官员行政系统的运作方式展开的监管,对管理者的自觉性过于依赖,缺乏以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为标准进行有效约束和激励,给管理行为的随意性提供了潜在的空间。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故宫这种国营单位改变的关键措施即是打破“官本位”监管模式,建立公共文化产品对公众负责、由公众参与监督与问责的机制。更有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指出,在中国以GDP和增长率论英雄的政治生态下,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对文化遗产的轻率处置“是一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