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故宫在3个月里穿越了"八重门",不断陷入舆论漩涡之中。
业内专家认为,这既暴露出故宫的内部管理混乱、自我监督无力、责任心丧失等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故宫管理部门的观念,像他们所守护的这所600多年的皇城一样,已经老态龙钟
失窃、错字、会所、瞒报、封口等,从5月到8月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丑闻,让故宫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
这样严重的问题,自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以来,前所未有。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瞒报和延迟回应,而紧随着的就是公众和媒体更多更尖锐的质疑。
最终,公众的质疑都集中在故宫的管理制度和体制上。
故宫变成“事故之宫”
很少有哪个单位能像故宫一样,短短3个月,事故不停、丑闻不断,这个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个顶级的文保机构,一次又一次地被曝光、被质疑、被审视。
据记者了解,故宫的“事故”远不止这些。
2008年5月5日,一级国宝、被视作中国“南派”山水开山之作的五代时期画家董源所绘《潇湘图卷》,在武英殿展览时,被空调滴水打湿受损。由于事发后发生汶川大地震,这才逃过舆论声讨,但最终未见故宫方面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解释和问责。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故宫瞒报文物损坏,瞒报的其实不是文物,而是内部利益关系。故宫出现多次文物损坏事件,没有一件被处理过,相反有很多直接责任人得到提拔,其中包括担任这次宋代哥窑被损坏事件的调查组组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
伴随着一次次“事故”被披露,这个庄严而神秘的文保机构的声誉一次次地遭受重创。
故宫为什么会变成“事故之宫”呢?
知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文物损坏事件,暴露了故宫博物院严重的管理漏洞。
他表示,无论是谁的责任、事故性质如何,故宫博物院作为文物保管单位,都没有权利擅自决定“内部处理”,更不能在文物受损后故意隐瞒。
曾主持文物保护法起草、已89岁高龄的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故宫方面出现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媒体人士韩涵认为:故宫对问题的处置方式,与公众的期望相去甚远,包括面对舆论,态度倨傲缺乏谦恭;信息披露遮遮掩掩,犹如挤牙膏;追查责任拿小人物开刀,妄图以此平息舆论;管理漏洞有多严重,是否已弥补,公众毫不知情等。
公众的质疑最终都集中在故宫经营管理制度和体制上。
据记者了解,中国现有的博物馆绝大多数是国办的,按照现有体制安排,此类公共文化设施均由政府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政府直接行使监督权,经费亦由政府直接拨付,以管理者单纯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管理模式运行。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属于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单位,直属文化部管理,副部级单位,享受财政全额拨款。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副院长都由文化部任命。
1987年,按照文化部党组指示,故宫博物院实行“院长负责制”。
据记者了解,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渺,2002年9月走马上任时是文化部副部长。
老态故宫哪像博物馆
2012年就要退休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生(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故宫,真老了!”
李生的意思不是说故宫的建筑和文物“老了”,而是指故宫的制度和体制,指的是故宫的官员。
据李生介绍,故宫的机构设置,从1952年7月到1966年4月,一共经过13次调整变动后,确定为院长办公室、政治部、业务工作部等9个部门。1997年,故宫内设十几个部室,2000年增加到25个部处。目前,故宫内设30个处级机构。
其中,只有七八个业务部门,其他都是党政和行政后勤部门。李生说,这样的机构设置完全像一个国家机关,哪像一个文化机构?哪像是博物馆?
除了机构,再看看官员的年龄。
李生介绍说,现任院长郑欣渺1947年生,已经64岁了。2002年9月至2008年10月,郑欣渺一直任文化部副部长。
郑欣渺此前一直是行政官员,做过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紧随其后的副院长李季、李文儒都生于1952年,已近60岁,担任瓷器损坏事件调查组组长的副院长陈丽华则生于1953年。
另两位副院长,即送“撼”字锦旗的纪天斌和分管出版工作的王亚民都生于1959年,2010年6月被任命为副院长的宋纪蓉生于1958年。
李生告诉记者,故宫现在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由1987年6月上任的第三任院长张忠培制定的。
张忠培上任不到一个月,故宫连续发生两起窃案、一起火灾。接二连三的事故,让张忠培意识到故宫存在的管理漏洞。
张忠培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故宫博物院部处职责和正副主任、处长岗位责任制》和《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对故宫博物院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制作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由每一个责任人逐级向上汇报、最终对“单位”的最高领导负责的“院长负责制”。
有学者指出,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故宫博物院成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下级向上级行政长官负责,而不是向公众负责。
在去年举行的“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上,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韩永深说:“这样一种体制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官僚衙门式的管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社会需求要求我们越来越开放,但是我们内部的管理是越来越向内。”
故宫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得太快,体制却没有跟上。”一位从事文化交流的知名人士指出。
故宫不应是机关衙门
面对公众的质疑,故宫管理部门一再传达的重要信息就是整改。
7月4日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破碎后,8月1日,故宫方面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报送“事故调查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8月3日,故宫官方网站就这一事件处理结果通告说:“我院将汲取此次事件的沉痛教训,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
但有关人士发现,如何整改,故宫相关部门直到现在都语焉不详。
与故宫的语焉不详不同,媒体和学者为故宫乃至整个公立博物馆界提议,应该在体制上进行改革。
据记者了解,与中国的公立博物馆管理机制截然不同的是,国外的很多公共博物馆都采取了理事会制度。
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它直接受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行政领导,资金主要来自国库,但大英博物馆的管理者并不由政府指派,而是实行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成员任期为5年,理事会定期开会指导和控制博物馆事务,主要负责制定博物馆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对博物馆财政收支情况实行监管,审查、批准和检查博物馆馆长执行计划,并提名博物馆馆长人选等。
日常管理主要由博物馆馆长负责,并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检查。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的成员也是公开的。在25名现任理事会成员中,除了英国女王任命的一名人选之外,英国首相府、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科学院以及伦敦文物学会等不同部门分别提名理事会成员,另外5人由博物馆理事会任命。这些成员并不在大英博物馆拿工资,因为他们都是各界社会名流。
此外,大英博物馆的收入和开支都要上报英国国家审计局(NAO),审计局亦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定期会把审计结果对外界公布,公众可以在其网站上随意浏览。
韩涵指出,公共博物馆,重点就在“公共”二字。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运营管理,都必须体现公共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说,国家文物局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博物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如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是否建立了理事会制度,即是考量博物馆组织管理的重要指标。
今年5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理事会组织规则”课题的研究任务,宋向光是课题组组长。
宋向光介绍说,各国在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上也不尽相同,在美国,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的艺术博物馆,由理事会(也称董事会)经营管理。
宋向光肯定了理事会制度是借鉴的方向,但指出,我国的公立博物馆要实行理事会制度有一定的难度。要找到西方理事会制度和我们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结合点。如果建立理事会,那么党委和理事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和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如何处理?
故宫确实需要改革。故宫不是机关衙门,不是文物仓库,不是学术单位,而是一家面向老百姓的博物馆,是一座公共文化设施。宋向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