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在馆里被称为“壶王”的长沙窑大壶等一些藏品被业界质疑是赝品。一些资深陶瓷鉴定专家告诉央视,“壶王”是一件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仿品。理由之一是长沙窑里没有出土过类似器物;理由之二,如果大壶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其壶把难以承受这个重量,从功用角度来说不可能。
不仅仅这个“镇馆之宝”被怀疑是赝品,央视报道还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多为征集而来,真伪并没有得到确认。
馆方说法:鉴定无假后才征集
“媒体的这种说法只是一面之词,只能代表个人意见,关于一些专家的说法,我们并不能同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邓河颖馆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她介绍,他们从安徽淮北一名收藏者手中征集到了600余件藏品,并派出专家去挑选。为了对这批藏品进行鉴定,该馆还请了国内四名顶级专家进行鉴定。专家们也在鉴定书上签了名,证明经过鉴定,这些藏品为真品。
邓河颖介绍,这四位专家对每一件藏品都一一上手鉴定,得到一致肯定才能征集,“所有的藏品都通过了专家一致肯定,这怎么会有假呢!”
邓河颖馆长介绍,包括长沙窑“壶王”在内的藏品,都是从安徽淮北民间收藏爱好者丁仰振手中征集,而丁仰振也非常慷慨,先后捐赠了600余件藏品。馆方在2004年、 2005年多次组织专家对这些藏品进行鉴定,在确认藏品为真品后,方才征集。
捐赠者说:曾经借贷收集藏品
“质疑我捐赠的东西是赝品,这种说法真是伤人。”昨天,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丁仰振。
丁仰振是多家企业的法人,同时还担任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名为淮北市博物馆)名誉馆长,淮北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个农民,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首批致富的农民企业家。有了一点积蓄后,他开始倾力收集隋唐大运河陶瓷。
丁仰振介绍,当地政府曾对淮北大运河进行发掘,发掘了一些大运河的陶瓷。但附近农民经常能在运河附近挖掘到古陶瓷。“有了一些钱之后,我就开始从民间大批收集。”
据丁仰振介绍,当地老百姓知道有人要就都去挖,挖出来就拿去卖给他。“我的钱有时候只够买10件,但果人家挖出了20件,我还买下来,我是为了保护大河文化。如果现在不买,能这些文物就会流失。”
由于丁仰振不停收购运河瓷,结果造成了企业上的资金短缺,他曾经还为此借了高利贷。“我曾经光欠银行就有1000万,但我搜集到了大量的运河瓷。”
丁仰振认为,大运河瓷器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人文、旅游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据介绍,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藏品,有1500余件古瓷精品都是丁仰振无偿捐献的。”
“我捐赠的都是真的”
“我捐赠的东西是真品,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丁仰振介绍, 2005年,他了解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因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征集历代陶瓷珍品后,他决定将自己历年收藏的140余件唐宋时期陶瓷文物捐献出去。后来又陆续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总数达600多件,成为该博物馆扩建部份陈列品的主体。
“我当时只是捐赠,并没有想着回报。”据其介绍,但杭州市政府还是在2005年到2007年,陆续给了他1500万元奖励,直接打入了他的账户。“对于600多件文物来说, 1500万元可能还不够我收藏所花的费用,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大运河文化和运河瓷器。”
至于在这批文物中,引起巨大争议的长沙窑人物贴塑的大执壶,也就是所谓的“壶王”,他说:“600多件文物并不是我挑选的,而是专家挑选的,也得到了专家的认证,这都是真品。有人质疑没有错,但是一个专家并不能说明什么,瓷器文物看走眼也属于正常现象。”对于媒体的质疑,丁仰振表示,他是堂堂正正做人,也为了丰富瓷器文化。
专家观点:首批捐赠真品超九成
“媒体质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壶王’,这个可以,但是不能以曝光的方式!”曾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长等职务的瓷器专家李广宁说。
他曾帮助鉴定过丁仰振捐赠给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瓷器。由于工作关系,他很早就结识了丁仰振。在李广宁看来,丁仰振将倾囊收集的瓷器捐献给国家,是令人敬佩的。
对于媒体曝光的长沙窑“壶王”,李广宁认为,长沙窑里面没有出土过类似这么大这么完整的器物,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它就是赝品。“瓷器鉴定是学术问题,这不应该是曝光,因为对于瓷器的鉴定,许多专家可能有不同看法。”
不过据李广宁介绍,他看过丁仰振首批捐赠给南宋官窑博物馆的140余件瓷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其中90%以上都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