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城蝶变,幸福醴陵。
2011年醴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考察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图为株洲市委常委、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前排左三)与市长蒋永清(前排左二)等领导在倾听市房产管理局局长廖胜云(前排右三)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迷人的醴陵陶瓷。
生活在敬老院里的幸福老人。
今天的瓷城醴陵,美丽而富庶。在“绿色瓷城,休闲胜境”、“五彩醴陵,魅力瓷城”这两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上,又贴上了“和谐人居”的迷人标签。
“宜身居,更宜神居”,宜居宜业的“和谐人居”,正使瓷城醴陵的文明进步进入新的境界。
“宜居大城”扩容提质
彰显“山水人文”特色
“渌水风物春来早,碧水青山,错认杭州。”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以这样凝练、灵动的写意,真实再现瓷城醴陵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山水洲城风貌,使醴陵成为众所周知的江南名城。
瓷城醴陵,荆楚古邑,自东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瓷都”和“花炮之乡”的名号震古烁今。“母亲河”渌江,源起罗霄山脉北麓,流经市境63.73公里,途经之处,孕育出“渌水龙腾、仙岳耸翠、醴泉浸月、状元芳洲”等风景名胜,沿途分布着“吴楚古刹、渌江书院、红拂古墓、佛道寺院”,以及“宋明理学、思情鬼歌”诸多文物古迹。楚风雅韵,南国逸情,令人神往。
然而,当你走近今日渌江,你会发现,除了美景依旧,每天观景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每个观景人的脸上,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让醴陵这座古城日新月异,历久弥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这个城市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稳步推进,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绿色、宜居、幸福的新醴陵必定会屹立在湘东大地。”市委书记谢清纯用这样的表述,描绘着醴陵构筑“和谐人居”、建设“宜居大城”的梦想。
在“十一五”期间,瓷城醴陵遵循“中提、东扩、南进、北连”组团式城市发展思路,紧扣“三年提高城市品质、五年提升城市品位”目标,在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中,大力推进省级与国家级园林、卫生、文明“城市三创”,完成重点工程60余项,5年投资总额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
到2010年,瓷城醴陵初步形成了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公里,拥有40余万城市人口,并且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烟囱林立的瓷城已不复存在,森林覆盖率高达53.6%,使“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将“中国绿色名县(市)”的名誉收入怀中。
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里,瓷城醴陵活力迸发,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殊荣,连续四年稳居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全省五强”,今年跨入“长株潭四小龙”之列,并排名“中国产业百强县”第51位。在这个过程中,醴陵市100多万人民团结奋进,还立起了“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炮之都”、“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等一块又一块崭新的里程碑。
在今年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瓷城醴陵又开始展示新型城市化的新图景:紧扣“一带两心三组团”空间布局,实施组团式“宜居大城”拓展战略,其目标是构筑以“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万城区人口”为目标的中等城市发展空间,从而加强与长株潭区域规划衔接,引领和促进城市规模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转变、城市交通从节点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变。
“伸展……伸展……再伸展……”在今年4到6月间的3个时段,瓷城醴陵先后有国瓷路、醴陵大道、渌江大道三大新建城市主干道全线竣工通车。
具有“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象征意义的国瓷路,总投资1.6亿元,路幅宽42米,双向四车道,东起醴陵市区醴泉路口,全程3公里,直达醴陵陶瓷产业园,之后与工业园区凤凰大道互通,连接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并使园区与城区无缝对接。
誉冠“瓷城第一大道”的醴陵大道,总投资8亿元,长达6.6公里,路幅宽100米,双向八车道,西起醴陵市区醴泉路口,东至沪昆高速黄沙互通口,直达沪昆高铁站区。这条瞄准全国一流目标致力打造的景观大道与森林大道,成为“株洲市‘转方式,促两型’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称作“瓷城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渌江大道,穿城而过,南起320国道立交匝道,北至醴陵大道,连接醴潭高速东出口,全长5公里,路幅宽48米,还新增了1座渌水大桥,总投资1.8亿元。一路走去,沿途溢满了浓烈的历史人文芳香和清新的现代都市气息。
三条大道的建成,对醴陵市而言,意义非凡。醴陵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永清说,这些大道不仅将加快醴陵扩城、融城,而且将通过与沪昆高速和杭长高铁的连接,使醴陵顺畅地进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广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4小时经济圈”。在这个背景下,去年6月,经株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醴陵将在三条大道之间建立28平方公里的长庆示范区,使之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园、杭长高铁站区、长庆示范区这三大重要增长极中的一极。
“优居广厦”耸立画屏
牵引“城市地产”迅跑
渌江渌水绿悠悠,三刀石下状元洲。
马脑潭前龙显爪,姜湾文笔点春秋。
这首在瓷城醴陵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生动描述了“瓷城画屏”中渌江两岸优美的名胜风光。
其中言及的“三刀石”,传说为一造恶多端的“孽龙”所化,位于渌江东山滨江余脉路旁,倚山拔地三米高,顶端天然纹理犹如刀砍剑切的三道深深印痕。据传,这是西晋年间得道真君许逊为“斩蛟除害”留下的印记。经日曝雨洗岁月侵蚀,巨石古貌苍然有如披霜,故名“剑石含霜”,遂成“渌江八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似乎确有许逊其人,字敬之,祖籍河南许昌,生于江西南昌,曾学道于吴猛,西晋武帝时被举荐为孝廉,任蜀郡旌阳县令十年,广施德政,因此又人称“许旌阳”。
如今,一个命名“金石小区”的高档小高层保障性住房小区,就坐落在岁月沧桑的“剑石含霜”旁边,散发出浓浓的“爱民情怀”。
这个小区,是醴陵近年来又一有代表性的“和谐人居”民生工程项目。小区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1566套,其中廉租住房1068套,经济适用住房498套,建筑总面积11万余平方米,分两期完成。
项目于2009年4月由省发改委立项,自2010年10月开始项目主体施工建设,到今年7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共竣工房屋16栋868套,均通过摇号方式分配到户。余下21栋698套正在火热建设中,今年底可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不仅只有“金石小区”,除此以外,醴陵近年还先后启动建设了骆家围、泉湖桔园等3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廉租住房总面积达7.8426万平方米。同时,以“城市三创”为契机,改造提质廉租住房和直管公房2.79万平方米,启动建设建材炉料总厂、方正、腾益等8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总面积达17.74万平方米。今年,还将全面启动马放塘等3处棚户区改造,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体现了醴陵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也倾注着职能部门房地产管理局的付出。从规划、立项、选址到拆迁、建设、验交、管理,每一个环节乃至细节,房地产部门的同志都要依法依规“阳光操作”、严格把关。他们坚持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特别对项目落实、工程质量、进度、回迁安置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确保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安置一批,让百姓住上“放心房”,真正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
为使保障房建设与总体城市建设相协调,醴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头抓”的建设思路:一头抓保障,切实做好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加大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力度;一头抓市场,着力引进一批国内一流房地产企业,开发高档楼盘,提升城市品位。
尽管是“两头抓”,但目标却高度一致: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居者优其居”。该市明确要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进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配套混合建设,所有保障住房项目均选址城区中心位置,并有小区专业物业管理。
为达此要求,醴陵专门成立了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及市住房保障中心专职机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工地视察督阵,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第一时间研究解决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组织领导、政策落实、资金保障和长效机制诸方面强力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进了福建、深圳等地一批国内一流房地产开发商,广泛吸取新理念打造瓷城醴陵“和谐人居”新地标。
在“两头抓”的思路引领下,醴陵房地产业迅速步入“快车道”。目前,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2006年的15家发展到41家,全市在建开发项目达到23个,开发面积157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的“恒茂·凯旋城”、13万平方米的“盛世华庭”、32万平方米的“五环都会”、142亩半山台地的“西山美墅”等一大批设计新颖、质量上乘、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正在逐步提升醴陵市的人居品位。
“共建广厦,百姓欢颜!”到2010年底,醴陵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1平方米,相比2005年增加6.5平方米,户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近100平方米,已有23个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占比达到90%以上。眼下,醴陵城市开发空间还在迅速扩大,沿着国瓷路、醴陵大道、渌江大道,人们到处可以看到热闹的房地产建设场面。
现在,醴陵市住房供应体系已形成“中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承租廉租房”的基本格局,传统的“居者有其居”正在向“居者择其居”迅速转变。
“安居惠风”吹拂城乡
坚持“阳光房务”操作
“1号票者抽中的号码球为41号,相应的套房位置为19栋305房……”
7月20日,醴陵市房产管理局办证大厅显得格外宽敞明亮,金石小区廉租房18、19、26、27号楼盘摇号分配,在醴陵市纪委、公证处的全程监督下,正在秩序井然地顺利进行。在场的116名住房保障对象,心情激动,全神贯注。廖胜云局长在现场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醴陵市的保障房分配,一直坚持公正、公平、公开。
“信任是和谐的基石,公开是信任的条件。”在论及廉租房公开摇号时,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将其与创先争优活动联系起来:“创先争优要在构建社会诚信上下功夫,党政机关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要带头,公开党务政务,公平公正执法,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永远跟党走。”
就在“七一”前夕,醴陵市委和醴陵市房产管理局同时收到该市八十高龄的居民康扬名写来的特殊感谢信,信中感激党的政策好,感谢房产部门的服务好,让他有了称心如意的住房。康扬名原本新化人氏,上世纪50年代分配到醴陵工作,一直住着一栋老房子。去年,醴陵市房产局知情后,认为康老符合条件申请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便让他自主选择,但康老恋旧舍不得搬走。于是,房产局用了1个多月时间,将他的老房子修葺一新。
醴陵是一个工业经济成分较重的县级市。为避免滋生城市贫民区、保证小区居民就近就业创业,早在2002年,该市就在全省率先大力稳步推进住房保障民生工程,成为我省县一级启动最早、投入最大、环境最好、惠民最多、群众最满意的组织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和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近10年来,这一力度不断加大。
市里为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设立了资金专户,通过年度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财政预算安排、提取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及土地出让净收益和申请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等多途径筹集资金,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建设启动资金则由市财政先行垫付,严格资金监控,依法规范运作,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分账核算、用管分离,保证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市里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按照相应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实物配租、租金补贴和维修改造等三种住房保障主要方式,并规定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面积及申请、审核、分配程序等,实行社区初审公示、街道复核公示、主管部门审核公示和市政府审批公示“四步骤公示”制度,实行公开摇号,市纪委、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建立住房保障对象文书档案和电子档案,对保障对象实行准入、年度审核及退出动态管理。
针对不符合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夹心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的现象,该市又及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制定出台了房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已逐步建立起由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二手房、公共租赁房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并及时开发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农民进城购房定居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等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人群的限价商品房、微利商品房和公租房。目前,该市获得住房租赁补贴的有4831户。
为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难的问题,醴陵市不断完善户籍管理模式,推行住房保障政策优惠,规定:凡进城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凭所在地户口簿办理房产权属登记时,可减半征收房产交易服务费和登记费,其实际缴纳的契税和购买二手房的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凭税票由市财政直接补助50%。
根据规划,到2015年,醴陵市又将新增4000套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补贴将突破6000户,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业居环境”其乐融融
加快“转型赶超”步伐
“你是圣火中诞生的精灵,你是仲夏里盛开的芙蓉。火光熊熊,香气蓬蓬,一番新雨洗清秋,悠悠渌水悠悠情。水碓子碾出千古神奇,玉瓷上挥洒五彩祥云。窑变无穷美和梦,浮世迷茫叹苍生。爱如烈火,亦幻亦真,回眸一笑化春风,万千风流瓷业人……”
这是以毛瓷生产过程为题材、展示醴陵人开拓创业精神的青春励志电视连续剧《红官窑》的主题曲《渌水尽领你的风骚》。吟唱此曲,足以让人领略瓷城醴陵的火热情怀与和谐韵味。
今天的瓷城醴陵,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转型推动发展,用人民的幸福指数衡量科学发展的水平。为此,该市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城市发展转轨、农村面貌转变、发展成果转化,正在不断拓展“宜居大城”,也在同步打造和谐的“宜业大城”。
该市首先从筑牢民生幸福业居之基入手,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快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城乡统筹就业的机制,确保尽快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市里专门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市创业指导中心,并通过采取创业基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创业。
为使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放心创业,该市进一步强化全员保障理念,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助学、住房保障”五大社会救助、“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五大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着力编织“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现在,全市“五大保险”参保60.8万人,新农合为“全国先进”;社会救助水平提升,城乡低保大幅扩面提标;投入4000多万元建起一所我省迄今唯一的公寓式敬老院——醴陵市福利中心,并新改扩建敬老院30所、村级五保之家24所,实现一个乡镇一所敬老院,获得“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建成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45所,提前4年完成省规划要求,跻身“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行列。
醴陵是一个以陶瓷花炮产业为依托的生产出口基地,以国检、海关、铁路口岸、“五定班列”为依托的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的山水园林城市。自2006年以来,该市提出“一心一意谋产业,聚精会神抓集群”,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强势崛起,大开民生幸福业居之源,打响了城乡一体化的“人民战争”,使全市人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得到不断增加。
该市坚持传统产业的“高端化、高新化”与产业园区的“品牌化、特色化”及新兴产业的“两型化、规模化”三抓并重,将陶瓷产业培育成以新型陶瓷材料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将花炮产业培育成安全、环保、时尚的产业,将醴陵陶瓷产业园格局调成“一区四园”,不但推动“醴陵陶瓷”列为株洲市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而且培育壮大了陶瓷、花炮机械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汽车制造业的配套跟随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
2010年,陶瓷产业迈上“两百亿”台阶,花炮产业达到“一百亿”规模,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50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2家。仅陶瓷、花炮两大产业就消化25万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40亿元。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业与小区物业共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7万个,同比增长68.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农村转移就业20.4万人,全市从业人员达到63.95万人,并且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继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幅,均实现翻番,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省平均近4000元。
更可喜的是,2010年,瓷城醴陵城市化率达到47%,全市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这标志着该市总体上迈入中级现代化的门槛,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断言,这个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加速发展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在2011年6月22日的醴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谢清纯书记为之疾呼:“醴陵正处在发展提速的重要时期,正处在全面提质的紧要关头。我们务必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更要迎接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努力开创加快转型、加速赶超的新局面!”
在此次党代会上,醴陵市委明确提出了瓷城醴陵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两进两争两率先”。“两进”,即“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前5强进入前3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全国100强进入80强”;“两争”,即“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两率先”,即“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市、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市”。
在奋进的征途上,瓷城醴陵奏响了“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让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实现产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时代强音,同时正在集中率先突破仙岳山文化景区和中国(醴陵)陶瓷艺术城、官庄景区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做响工业、山水、人文旅游品牌,以此带动三产的整体繁荣……
绚丽柔美的朝晖,映照着金波荡漾的渌江。渌江之畔,产业兴旺、幸福宜居的瓷城醴陵,正焕发出“和谐人居”越来越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