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藏家王庆松展示收藏的酒瓶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24日讯 “宝塔、古亭、李白像,镀金的、包铜的、陶瓷的、玻璃的、木的竹的......造型千姿百态,颜色各色俱全、琳琅满目。”看到这些,千万别以为自己来到了艺术品的展示世界,其实它们都是酒瓶,而收藏这些酒瓶的正是把个人酒器具收藏与四川酒文化、旅游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第一人,更是给省长写信、建议成立四川省酒文化博物馆的先行者——王庆松。
在距成都40公里的双流县永安镇,有条紧邻水库200米长20米宽的小街。每到夜晚,几十万只燕子,或在空中盘旋,或在电线上站立,密密麻麻,形成一道天下奇观,无不让人感叹!
走进位于成都市永安镇燕子街上的中外酒器博物馆,几百坪大小的馆内上下散发出阵阵酒香之味,准确地说,是酒瓶的味道。镀金的、包铜的、陶瓷的、玻璃的、木的、竹的,大到装十多斤,小到一两,或是分门别类,或是随意搭配,在目不暇接之后,王庆松告诉记者,目前馆内有藏品2万余件,酒具500余套,书籍、杂志、宣传册2000余本,品种多,内容丰富,在四川唯此一家。
用王庆松的话说,收藏酒瓶的人必定也对酒本身有着深厚的情感,“品”的感觉会在酒与酒瓶之间自然流露。王庆松的酒瓶收藏由来的有些偶然,起初只是帮别人收藏,后来兴趣便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产生兴趣之后,王庆松说自己就变成了十足的“收荒匠”。在几年前的一次酒席上,王庆松盯着喝剩的酒瓶,发现瓶子实在漂亮,于是“厚着脸皮将酒瓶带走”。多年收藏至今,王庆松能拥有今天这么多的“宝贝”可谓来之不易,有次王庆松去北京出差,因为想着曾经会见一位老友时见过的那只酒壶,便专门拎了两瓶家乡酒,二度串门。
本约好同乡在家等,谁知他临时有事一时回不来。王庆松便与老乡的夫人在家闲聊,并有意把话题转到酒壶上。老乡夫人听出了他的话音,就说:“你喜欢就拿去”。王庆松如获至宝,立即装进手提包,又索要了纸笔,写道:两瓶老酒换把壶,家乡情重。老乡夫人要留他吃饭,因怕夜长梦多,他忙说有事下次,写完条子,提着包就走。两个月后老乡才发现王庆松的字条,原来夫人怕挨骂,一直没说。
造型千姿百态,颜色各色俱全、琳琅满目的酒瓶
现在,经过几年的酒瓶收藏,王庆松发现,具有收藏价值的酒瓶不仅要颜色、造型漂亮,还有一些瓶上有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作品。同时酒瓶上还记载着酒的历史、典故、产地、性质等诸多信息,由此看来酒瓶不单是盛酒的工具,也是有丰富内涵的酒文化载体。
在王庆松的眼中,川酒最牛,瓶子也最好看,但是四川酒瓶文化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于是随着收集的酒瓶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想继续收集下去,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有全国最丰富的酒文化资源,受到全世界酒文化热衷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白酒和酒具收藏飙升到了鼎盛期,有广泛的开发价值和前景。但颇感遗憾的是四川还没有一家有影响的酒文化博物馆。以四川酒瓶文化为代表的酒文化远远落后于四川名酒的发展,这是很不和谐的。”王庆松向记者谈到了他建博物馆的初衷。
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落实比想象的要困难许多,没有几十万的投资,博物馆是打造不好的。我一个公务员,私家车都买不起,从哪里拿钱?我先后跑了两三年,眼看都要放弃了,不经意就遇到了好人。”
“周祖文,1976年出生,他说,他是个‘闷逗’,按四川话说,就是没脑子,没心计的人。通过朋友介绍,他知道了我的故事,第一次和他见面那天,他什么问题都没问我,就答应把一套房子给我免费使用,说着便立刻带我去现场‘验货’,由于是套老商铺店内装潢有点旧,不太适合做博物馆,正当我一脸为难不知怎么向他开口时,他好像读懂了我脸上的表情,立马又开车带我去他正住着的新房子,他的新房子好像是专门为我设计建造的,就是一个最佳的博物馆场地,提供场地不说,他还出钱按照酒瓶陈列方便观赏而重新装修房子了。”
王庆松颇有感叹地向记者讲到:“当博物馆竣工建成那天,各界领导,亲朋好友亲临现场送来吉言、关爱,我被每一位光临者,深深感动,万滴雨水,汇成大河,千万人的关爱让我建立了博物馆,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如今,为了回报社会,把四川酒文化传扬出去,王庆松决定文明中外酒器博物馆将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同时,他也希望博物馆能为四川旅游事业及永安镇带来观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