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与火的共舞如同浪漫故事的开端,瓷是一个曼妙的结局。在“爱家”的得雅轩里,陶瓷收藏家于红河先生轻轻摩挲着或质朴或童趣的瓷塑,逐一地娓娓道来,仿佛是讲着一个又一个变换流转的故事。于红河先生偏爱老艺术家的瓷塑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有着更为真挚与朴素的诚意。
周国桢被后辈称为“陶艺泰斗”,他的瓷塑作品以“动物王国”最为人称道,而在材料技法上尤以色釉的运用最为得心应手。《本是同根生》是周国桢1987年的作品,表现了一对公鸡互斗时激烈的情景,伸长的脖子,咄咄逼人的眼神,无不惟妙惟肖。周国桢一反以往过于注重颜色釉装饰的效果,而着力追求内在生命的塑造。黑白双鸡通体素淡,只在鸡冠处色釉流淌,仿佛是汩汩鲜血,将殴斗的惨状形象地表现在人们眼前。色釉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陶瓷语言,施釉之后出现什么效果,全凭窑火的烧制,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因而它要求制作者对釉的特性驾驭非常娴熟。以动物为题材,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景德镇高温色釉、窑变釉等来表现其纹理的效果,又便于借助动物的情态寄意造境,含蓄地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而古老的泥条盘筑动物雕塑,也是周国桢创作的一个高峰。一只造型卡通的盘条小猪吸引了笔者的眼光,小猪双目圆睁、小嘴微张,表情可爱、稚嫩,纯真如孩童般的目光惊恐地注视这个世界,憨态可掬之余又令人忍不住心生爱怜。作品完全脱掉了华丽的外衣——颜色釉,至善至美的泥土与火焰烧结凝集,泥土粗糙而有质感,回旋起伏的泥条错落有致,艺术创作在似与不似之间进入了质朴的全新境界。
陶瓷艺术家张正海出身陶瓷世家,他的作品典雅细致,尤以传统题材的瓷塑最负盛名。张正海从事瓷雕创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他最擅长的要数传统题材方面的镂雕创作。于红河先生向笔者展示了张正海的瓷雕精品《西游记》,小至寸草片叶,大至亭台楼阁,无不精巧逼真、巧夺天工,最为难得的是师徒四人的表情各得真味,唐僧的慈眉善目、孙悟空的灵活跳脱、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僧的老成持重,令人称绝。
于红河先生告诉笔者,现在瓷塑并不像瓷器那样被大多数藏家认同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泥塑的数量多,“大家一说雕塑,都以为是灌浆的”。其实瓷塑按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捏雕,一种叫印坯。捏雕是完全以手工塑造出各种形象,而印坯则是“将泥放入坯中,用手一点一点压出来的”。即使是印坯,压制而成的也只是“大形”,细节还需艺术家分别修饰,“尤其是老艺术家,他们的每种印坯作品也就十几件,装饰手法各不相同”,所以和单品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于先生认为,目前瓷塑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收藏者来说,瓷塑也是比较容易入手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