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
明 成化三彩鸭形香薰
明 宣德青花牡丹纹盘
明 永乐红釉僧帽壶
明 宣德
洒兰刻龙纹金钟碗
“ The broken china ”惊世界
“珠山溢彩―――景德镇明代御窑出土瓷器精品展”八月三十日将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八十件(套)御窑瓷器中不乏世界孤品,它们既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皇家的审美情趣……
这是一批残缺的中国瓷器,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器物,它们曾经远赴英伦,被外国学者称之为“The broken china ”(残缺的瓷器),这一切源自“御”字当头。
它们,为明代帝王的专制。600年前,最优秀的景德镇瓷器工匠不惜工本,不计时间,每款器型仅仅烧上零星几件,烧好后,工匠们还会优中选优,选择最优秀的一件进贡朝廷,由此保证了皇家专属,剩下的则全部打碎,于是乎,有了今天的景德镇明代御窑出土瓷器。
珠山溢彩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产品精美绝伦。宋元以来,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到了明代,中央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使用最好的原料、最先进的制瓷工艺,不计成本地为封建帝王烧制了一大批璀璨的御用瓷和赐赉瓷(官府专用的贸易瓷)。
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李一平介绍,由于明代帝王的专制,对御窑落选贡品有非常严格的处理制度,即必须砸碎后掩埋在御窑厂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窑遗址先后发掘、清理了埋藏落选贡品的遗存十余处,获取大量年代可靠、具有断代价值的御窑标本,并通过修复使得这批明代御窑精品重现世人面前。
走进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御窑厂,人们可以看到一组6座的窑炉遗迹,坐东朝西,呈葫芦形,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仔细辨识,窑炉皆由楔形红砖砌成,窑门、火膛、前室、后室、护窑墙等遗迹保留完整,周围还零星散落了大量的破碎瓷片,有青花、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斗彩等。
李一平说,御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区,周长1100余米,总面积54300平方米。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御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窑火延续了632年。
记者在御窑厂遗址现场看到,有大量的瓷片相互叠压,如何将凌乱的瓷片拼成一件瓷器?李一平介绍,考古工作者采用的是“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方法修复,简单说,就是将同一类型的瓷片集中,再将同类同款器型的瓷片继续分类集中,逐渐缩小范围,凭借文献图录、加上多年经验积累,逐步复原出一件件御窑瓷器。
据了解,经复原的御窑瓷器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
残缺之美
明代朝廷对御窑烧造的御用瓷器的要求、挑选十分严格,有一点点缺陷都不准进京,于是在烧成的御用瓷器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落选品,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为防止落选品流入民间,均以打碎的形式掩埋在御窑厂内。
残缺亦美,美哉美哉……
对比藏于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御窑完整瓷器,与这批修复后的落选品,差别是很细微的,大多数的外行人很难看到明显的差异。经过专家指点再度细看御窑落选品,缺憾其实真的很小很小,有时可能是一个器
物的口沿不太光滑,有时或是器物成色稍有欠缺。
在这次来琼的展品中,记者看到了屡屡在国内外拍卖中拍得天价的鸡缸杯,这件1990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明代成化地层的鸡缸杯,撇口、卧足。外壁分别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为两组,整个画面构图简括,情趣盎然。
该器是未斗彩的半成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斗彩鸡缸杯,明代郭子章《豫章陶志》谓:“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
“虽然残缺,但御窑落选瓷器相对于大量的民窑作品依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某些瓷器品种、器型在时段上的空白,尤其是提供了无年款瓷器的断代标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一平说,从这个角度看,御窑落选品依然很美,美在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来琼展品中,还有一件御用落选品为明代成化年制三彩鸭形香熏,高25.3厘米,1987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成化地层。
李一平介绍,该器模制,分上下两截。鸭颈中空与口相通,腹部合缝处子口上匀布六个隐孔,空气可从隐孔进入腹内,并与张的鸭嘴对流。它比将对流孔设在鸭背的东周曾侯乙墓鸭形香盒、宋铜器鸭熏、宋影青釉瓷鸭熏更为巧妙美观。
据了解,明代洪武、永乐时期,落选品打碎后直接倾倒在平地或低凹处,堆积后,占地大;宣德时期,采取挖小坑、堆成小堆的掩埋形式;正统年间,则是打碎后直接倾倒在已有的沟槽里;成化至嘉靖时期,打碎后倾倒在由窑业堆积构成的小山坡面上。
“御窑遗址内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堆积,是中国古代御窑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堆积形式,不见于民窑。”李一平说。
世界孤品
李一平说,有不少复原的御窑瓷器品种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是极为珍贵的精品。
例如,一件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门头的明代洪武年制青花锦地垂云莲纹折沿盘,内壁的缠枝花卉为:茶、梅、牡丹、莲荷与芙蓉。外壁绘缠枝芙蓉,下饰莲瓣,如此独特的纹饰,至今不见传世品。
同样为明代洪武年制的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外壁纹饰以釉里红为地,留出白的缠枝莲花八朵,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牡丹。虽然出土物中此类碗仅有几件,亦不见有传世品。
另外,同样于1994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门头明代永乐地层的青花云凤纹靶盏,杯腹饱满,造型与元代同类器物相近。外壁青花绘一凤一凰;杯内壁亦印有祥云凤凰纹,杯心绘折带云。其彩绘之工致,色料浓艳,为同期遗物所罕见。
……
那么,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大量有缺陷的落选御用瓷器又说明了什么呢?
李一平认为,御窑的制瓷技术在当时的制瓷手工业中虽然是最好的,但不是尽善尽美的。落选御用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瓷器的缺陷是色彩不佳(如釉里红瓷器等)和釉的呈色不好(如红釉、蓝釉瓷器等)。查其原因,主要是瓷器在窑炉内烧造过程中,工匠对温度和气氛掌握控制还不到位,说明其烧成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之处。
亦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不成熟,或是创新中屡次尝试,留下了如今的世界孤品,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中国陶瓷的发展脉络,也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御窑的演变与兴衰进程。